第13部分(第2/4 頁)
幻小說《奇蹟》中,將一位車禍遇難的老作家的頭“換”到了年輕司機的身上。
畢竟,換頭術引發的倫理風險不亞於其科學風險,所以直到現在,我們只能聽到有此類秘密實驗的傳聞,尚無可以證實的公開報導。
第五節:其它醫學題材
除了上述種種“醫術”外,神奇藥物也很能引起人們的暇思。曾經讓大陸科幻作者金濤蒙受打擊的作品《月光島》,其中便出現了從螞蟥中提取的“生命復原素”。梅生在導師孟凡凱的領導下研製成這種藥劑,又用它挽救了教授女兒的生命。
在《最後一個癌症死者》中,一位醫學家從永不患癌症的鯊魚體內,尋找到抗癌良藥。本人卻因為操勞過度,成為最後一個癌症死者。在科幻電影《深海狂鯊》(Deep blie sea)中,醫學家從鯊魚的大腦中提取治療老年痴呆症的良藥。
2001年雨果獎獲獎作品裡,便有兩篇小說,同時談到老年性痴呆症的治癒問題。只不過在沃那雲奇的《費爾曼中學的匆匆時光》(Fast Times at Fairmont High)中,這個題材是副線,而在謝恩托特洛提的《又一春》(The Return of Spring)裡是主線。
而在美國科幻電視系列劇《X檔案》(The X files)第二季裡,也有一個關於老年痴呆症的故事。一個在養老院工作的朝鮮人帶來某種成份不明的菌類,可以治療老年痴呆症。老人們服下它後,不僅智力恢復,精力旺盛,創造力大增,甚至性慾也隨之亢進。不過,由於這種東方秘術不符合醫學檢驗程式,這個朝鮮人只能偷偷給老人們服用。最後,它被封存在檔案裡不見天日。
在臺灣葉言都創作的《高卡檔案》中,東南亞某國擁有了一種名叫MB—19的藥物。那是一種能夠控制人類X精子活動能力的藥劑。女性服用後只接受Y精子,生育男性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當然,這種藥品是禍不是福,最終竟導致一個民族的衰亡。
疑難雜症也是科幻小說中的醫學題材。科幻作家不僅描寫現實中的病症,而且幻想出某種新奇的病症。美國作家斯普拉格德坎普在《多毛症》裡,就描寫了聞所未聞的“多毛症”。人們患上這種病後,毛髮從生,甚至長到不用穿衣服就可以遮羞蔽體。當醫學家費盡心機發明了治療藥物後,人們的多毛症卻不明不白地自愈了。
當然,象SARS那樣的新型傳染病更有戲劇效果。不過,新瘟疫往往導致重大社會災難性後果,所以筆者將它放到第四編“災難”中去介紹。
第一卷:科幻講什麼? 第一編:生命與人(2)
第二章:走入精神世界
A二章簡介
第一節:兒童心理
第二節:行為科學
第三節:社會心理學
第四節:智力
第五節:記憶
第六節:情緒控制
第七節:心理變態
第八節:性心理
A二章簡介
本章介紹要科幻作品中與心理學有關的題材。和我們的身體相比,我們的心靈離“人性”這個概念更近一步,這一點諒無疑義吧。
和醫學領域一樣,科幻作家不會關注所有的心理學領域,而是那些與人性本質最近的課題。從流派角度看,行為科學心理學可以說是心理學中“最科幻”的門派,它“致力於”將人類簡化為機器和動物,不僅曾經有極大的社會影響,在心理學界內部也是大褒大貶,眾說紛紜。行為科學心理學歷來受科幻作家“青睞”,只不過一向在科幻作品裡充任反面教員。
從學科角度看,社會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在科幻小說也有相當位置。從心理學研究物件上看,智力和記憶是人的心靈中比較有機械色彩的部分,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編碼”、“程控”之類概念,當然也就很容易進入科幻作家的視野。至於心理變態和性心理,雖然並非科幻小說所長,似乎更容易走進言情小說、偵探小說,或者主流文學。但也不妨礙有個別科幻作家在這方面下了功夫,並結出碩果。
第一節:兒童心理
在科幻中,有一類比較少見,但趣味盎然的題材——兒童心理題材。這裡所說的兒童心理題材,不包括專門給少兒讀者寫的科幻,如中國的《小靈通漫遊未來》,或者俄羅斯少兒科幻作家佈雷切夫的少兒科幻小說。也不是指描寫生活在正常環境下的正常兒童的科幻作品,如斯皮爾伯格的《ET》。兒童題材科幻以“孩子”為幻想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