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第2/4 頁)
的關係,是文學欣賞中的重要問題。不惟科幻小說,其它所有文學藝術也是一樣。當年,席勒曾經寫過一部名叫《強盜》的戲,上演之後引起強烈反響。許多年輕觀眾都想離開家庭,到波希米亞森林裡去當強盜。《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以後,用自殺來反抗家庭對自由戀愛的阻礙成為當時青年讀者的“時尚”,甚至在自殺時還要穿上小說裡維特死時的衣服。這些都是欣賞者未能把握藝術與現實的關係的例證。
幾十年前,曾經出過解放軍戰士向銀幕上的黃世仁射擊的事情。在大陸,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俠小說最初竟然是在專業武術雜誌上發表的。從那時到現在,某某青少年學生迷戀武俠小說,以至於逃學在外,想到深山裡去學習蓋世絕學的報導不絕於耳。並且,也有武術家們站出來指責,說武俠作家們根本就不懂武術。當然,到了現在,再沒有武術專家向金庸挑戰這類的事情發生了。這意味著,至少在武俠小說這個領域,今天的讀者已經成熟到能分清藝術真實和現實生活了。
但是,在科幻文藝這個領域裡,今天的讀者應該說還不那麼成熟。一九九七年,北京世界科幻大會之前不久,南京那裡就出現一則報導:一個初中學生讀科幻小說入迷,逃課在外尋找外星人。由此引起的學校和家長方面的反應與當初武俠小說的遭遇也極為類似:一致批評科幻小說誤導青少年。
會議召開後我才發現,被“誤導”的還不僅僅是青少年。在那次會議上,曾經有一位福建來的大學生與我激烈爭議外星人之有無。我說,外星人只是科幻文藝作品中的題材,現實中的科學家曾經於五六十年代研究過這個問題,但現在地外文明已經不再列為正式的科研課題了。這位大學生非常激動地反駁說,不對!外星人就是有的,只是被美國政府藏起來了。
這種現象並非中國特有。如果和美國等發達國家比起來,我們身邊的這類事情是小巫見大巫了。“發現‘外星人’在美國平均一天有200起,其中活捉外星人的報告平均一天便有10起以上。”《發現》雜誌2003、二期,43頁。科幻小說曾經生長在獵奇心理的土壤上,這種低水平的欣賞有肥沃的土壤。
另外一些比較理性的科幻愛好者,他們不向往什麼神秘事件,但卻對科幻小說中出現的那些所謂科學預言信以為真。筆者主持過科幻講座,也在各地電臺作過科幻宣傳節目。每一次都會有聽眾向我提科技發展方面的問題。我只好這樣回答:我是寫小說的,不是研究科學的。
甚至有一位讀者很認真地撰文建議,今後中國科幻作家要寫什麼作品,先要到國家有關部門申請。證明沒有洩密問題才能寫。不然的話,那些“優秀的科學幻想”被外國人拿去,變成現實,豈不影響到我們的國際競爭力。對藝術真實誤解到這種程度,令人啼笑皆非。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有下面這樣兩個詞條,它們對大家理解什麼是藝術幻想的本質極有幫助,筆者在此全文抄錄。
一 逼真
戲劇性或非戲劇性小說與真實相似的情節。這個概念的含義是:例如在科學幻想小說或神奇故事裡,在敘述範圍內所描述的行為,必須按照觀眾自己的經驗或知識是能夠接受或信服的;或者必須能誘使觀眾甘願排除懷疑,而把未必有的行為當作真實的來接受。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詩學》裡,堅持文學必須反映自然,堅持即使是高度理想化的人物,也應具有可以認識的人的品質;他還認為,有希望變成現實的東西,比之僅僅具有可能性的東西更為重要。繼亞里士多德之後,16世紀的義大利文藝評論家L卡斯臺爾維特洛指出,非戲劇性的詩人僅有能模仿話語和事物的詞語。但戲劇性的詩人能利用話語模仿話語,用事物模仿事物,用人模仿人。這一概念直線發展,到19世紀後期,現實主義興起時,在小說和戲劇中佔有支配地位的重要角色,其言語、舉止、服飾和器物,都與真實極其相似。
二 想象與幻想
在英國和德國的浪漫主義文學評論裡,經常對這兩個名詞作出闡明,並重下定義。17世紀時,這兩個名詞被交替地用來描述文字上的幽默和優美雅緻,詩人們就是賴此來渲染或編造他們的作品。浪漫主義時代對這兩個詞的關切,是由於需要說明創作力的源泉不是理性,而是其他某種東西,華茲華斯和柯爾律治都意識到,一首詩的創作並非是一個推理的過程。柯爾律治把創作力等同於想象。他還把巧妙而精細的聯想力歸功於幻想。但是,柯爾律治也認為想象力是最高的天賦——一種把原始經歷組合成具體形象的能力,一種將感覺、夢幻和思想等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