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第1/4 頁)
與理性的傳統,強調要藉助隱喻、象徵等方式,表現模糊、片斷、支離破碎的內心感受。這一點與主流文學界中現代主義的基本原則完全一致。
而前面介紹的象徵類科幻,正是科幻文學與現代主義的交叉產物。
與現代主義相同的是,科幻小說也是一種主觀色彩十分強烈的文學。科幻小說的創作前提不是對外部世界的調查研究,而是作家本身構造的創意。在科幻文學界內部,也一直存在著某些反現實的價值取向,也就是科幻作品越是超離現實,說明作者本人的創造性和想象力越強。這種價值取向使得科幻文學染上強烈的主觀色彩。
不過,科幻小說與現代主義文學也有本質的不同,科幻文學所要表現的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性成份,而不是非理性成份。科幻小說中的新奇想象一定要有科學依據,雖然這些依據並非真實的科學知識,而是作者自己構造出來的,但這種表現手法的基礎是寫實的和邏輯的。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科幻小說內部的新浪潮運動很快就衰落下去,沒有得到讀者認同。我們的文學素來熱衷摹寫與再現,缺乏超越的筆調和恣肆的想像,是先鋒小說打破了這一統天下。然而,它不久即因走向形式主義的怪圈,失卻生命的血色,漸漸搞不下去了。《思潮與文體》11頁,雷達著,人民文學出版社。“新浪潮科幻”的衰落,象徵類科幻在整個科幻領域裡的弱小,也有著幾乎同樣的理由。
第六節:科幻文學與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拉美國家產生的文學流派,其特點是在反映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使用或者插入神奇而怪誕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現象。在情節奇特,想象力豐富這一點上,魔幻現實主義與科幻小說是一致的。個別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如博爾赫斯的一些作品也被科幻界視為經典。在《科幻之路》中,也收錄了馬爾克斯的作品。不少科幻小說與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在題材上也有內在的一致性,只是前者為神奇情節附有科學解釋。
不過,產生魔幻現實主義的土壤是拉美國家的民風民俗,而科幻小說則直接從現代科學中汲取營養。科幻小說的情節雖然超現實,但卻並不超自然。與魔幻現實主義作品相比,距離現實要近一步。與魔現實主義的隱喻象徵手法不同,科幻作品常常是對現實的“明喻”。
第五卷:科幻影視概述 第一章:草創時代
一章前言
第一節:“西洋鏡”時代
第二節:早期佳作
一章前言
我們不應該忘記,甚至當第一部電影在敬畏(甚至是恐懼)的觀眾面前閃現在螢幕上時,電影本身就是科幻。(《彩圖科幻百科》252頁,(英)約翰克盧特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在第二章裡,筆者曾經介紹,現代科幻文學源遠流長,稍晚於現代文學的誕生而誕生。對於科幻電影來說,它與電影本身的問世更幾乎同步,兩者的時間差可以忽略不計。
這似乎與電影本身的特點有關:它是製造幻覺的藝術,是以技術發展為重要驅動力的藝術。傳統電影理論突出電影的寫實、再現特點,科幻片的悠久歷史則恰恰說明,電影從來就是寫實與製造幻覺的綜合體。
從萌芽初綻開始,科幻片走過一個漫長的爬坡過程,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終於創造出一波至今不衰的科幻片高潮,並改變了整個電影市場的格局。
而我們無論如何都要記住這個歷史的開端。在“西洋鏡”時代,我們能夠找到最早的科幻片導演和特技大師。而早期佳作則告訴我們,科幻片從很早起就奠定了自己的風格與特點。
第一節:“西洋鏡”時代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裡,盧米埃爾兄弟放映了幾部他們拍攝的短片,有《工廠的大門》,《拆牆》,《嬰兒喝湯》和《火車到站》。這一天是電影的生日。
就在同一年,他們還製作了最早擁有科幻色彩的影片《機器屠夫》,在這部僅一分鐘長的影片裡,活豬從機器的一端被趕進去,熟肉製品從另一端送出來。那不過是這一年剩下三天內發生的事情。可以說,電影誕生時,科幻型別片就誕生了。
這個時期,電影還沒有屬於它自己的陣地——電影院。它是作為一種魔術,在馬戲團、遊樂場之類的地方放映的。在上海和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它們被中國人稱為“西洋鏡”。西洋鏡時代的電影最初只有一個鏡頭,稍後,象單細胞生物發展為多細胞生物那樣,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