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宮內還藏有吳道子卷軸畫九十三件),但大部分都集中在壁畫以及雕塑上。他繪畫的主要場所,是宗教廟堂、皇室宮殿和王公貴族的大宅豪院。作壁畫一般需要搭臺、腳手架,藝術工程浩大,吳道子僅在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就創作有四百多幅大型壁畫,實在是個藝術狂人呀。好在那是個不乏狂人的時代。吳道子曾經跟書法狂人張旭學過書法,兩人年齡相仿,精神氣質相似,跟比他們小一些的詩歌狂人李白一樣,都是文化史上豪氣沖天、縱橫捭闔,令人迴腸蕩氣、無限心折的人物。
就像詩的魅力來自於“詩言志”一樣,所謂的“純畫之畫”,往往只能是個人或小圈子的孤芳自賞。吳道子的畫不是這樣,他用畫筆加入了時代精神的大合唱,成為畫壇浩蕩滾滾的主流。再說了,當時群眾中尚有大量文盲,圖畫卻是群眾所能懂樂見的。吳道子的壁畫簡單講,有兩大主題:一是讚美淨土、讚美神明、讚美天堂,並以此寄託心靈,寄託美好,寄託願景;二是勸戒教化,描寫惡行惡報、地獄慘象等。比如他多次、多地反覆創寫、在社會民間大大有名的《地獄變相圖》,讓觀者無不心驚膽戰,“頭頂三尺有神明”的感覺揮之不去,無不為自己的惡行妄舉、邪念貪慾惶惶不安,據說有些屠戶、漁夫看了,害怕犯殺生之罪下地獄受苦,改行幹別的去了。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吳道子:聖手魔筆繪盛世(2)
又名道玄、道元的吳道子,留下的個人資料相當稀少,所以我們只知道一些“大約”。大約生於685年,大約卒於756年,大約是河南洛陽郊區(禹縣)人,大約父母早亡,大約這個“野小子”起初是跟民間畫工雕匠一起幹活的。好在社會繁榮,飯碗多多,吳道子憑藉他的天才、聰明和勤奮,二十歲左右已經有了“吳魔手”的名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中記載說,一位老和尚無法忘懷吳道子之神藝,經常津津樂道地講述吳道子畫神像頭上神光時的情景,運氣長臂,一筆而成,勢若風旋,如同神仙顯靈,畫得比圓規還圓。這記載讓後來《夢溪筆談》作者沈括先生哈哈大笑:一個畫家畫個圓算啥!筆者倒不這麼認為,畫個圓,簡單,也不簡單,一筆畫成,氣韻連續,張力飽滿,倘若用圓規畫成,實不可同日而語。
尊文尚才是那個時代的風氣,所以出身孤苦的吳道子才能結交上張旭、賀知章這樣的名人。官場上也是一片攀風比雅的風氣,當時有個“逍遙公”韋嗣立,到成都雙流做縣令,特地把吳道子拉進隨從行列。吳道子因此大開眼界,領略到了繁茂多姿的天府山水,於是他悟到了山水畫技藝的奧秘。接下來吳道子還做過短時間的監獄職員,正趕上有個罪犯越獄而逃,這罪犯實在倒黴,吳道子把“通緝像”繪得比真人還像真人,那罪犯一見便嚇個半死,趕緊自首了事。闖蕩了幾年社會,吳道子終於明白還是做一個藝術家自由自在,也符合自己出人頭地的理想,於是,他以職業畫師的身份回到了花香繚繞、燈紅酒綠的故地洛陽。
在吳道子之前,最有成就的畫家是東晉顧愷之。吳道子剛入道時,自然知道要學就學最好的,他的仿作,當時已經讓人誤認為顧愷之真跡了。憑藉天才技藝,剛把繪畫當做人生主業的吳道子,立刻在洛陽大放異彩。顧愷之的細密典雅,已經不能束縛精力充沛、衝動豪放的吳道子,在他的筆下,有時候精心架構,有時候率性而為,最為人稱頌的是他的畫中人物“轉目視人”,氣韻“滿牆風動”,一來二去,年輕的吳道子,已經成為了道場貴門們爭相聘請的繪者首選。
據說有一次在洛陽天宮寺,吳道子和張旭受裴旻將軍邀請,一人作畫,一人寫字,各佔一壁。吳、張感覺情緒不足,便請裴將軍以舞助興。裴將軍劍器舞也很有名,或許跟杜甫讚美過“收震怒、凝清光”的公孫大娘有一比(有人覺得公孫大娘舞劍器的傳神描寫屬於文學誇張,其實未必誇張,你只要想想楊麗萍大姐舞孔雀的效果就可以了)。於是裴將軍抖擻精神,舞了一段,端的是雄壯瀟灑,“唯愁捉不住,飛去逐驚鴻”,最後一招劍飛空中,銀光耀眼,裴將軍執鞘相接,飛劍入鞘,毫釐不爽。吳道子和張旭立時情緒激揚,你寫書,我作畫,“俄頃而成,有如神助”。眾觀者興奮不已,奔走相告,“真是幸事,一日之內,獲睹三絕!”唐代愛旅遊採風的段成式在《寺塔記》中,多次記述吳道子壁畫。他讚美《禮骨仙人圖》:“天衣飛揚,滿牆風動。”讚美《送子天王圖》:“慘淡十堵內,吳生縱狂跡。風雲將逼人,鬼神如脫壁。”
人怕出名豬怕壯,文藝行家唐玄宗自然不會放過吳道子,聞名見畫後,馬上召他入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