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網路、廣告、路牌、車體……形形色色的品牌傳播媒介並不專屬於新生品牌。老字號品牌同樣可以透過各種新媒介宣傳自己,讓更多的潛在消費者瞭解自己。
早在20世紀上半葉,北京“張一元”茶葉就常常利用電臺、電影等新媒體來做廣告。20世紀90年代,各種中外飲料開始在媒體上頻繁亮相,迅速佔據年輕消費者的心。“張一元”繼承了自己的前衛大膽風格,果斷投入了上千萬元巨資,在北京電視臺的黃金時段熱火朝天地播出自己的形象廣告,這是北京眾多老字號的第一個電視形象廣告。“中國茶張一元”的品牌定位也讓“張一元”的茶香長久地飄蕩在更廣闊的市場上。
1997年,同仁堂和北京京劇院合排了京劇《風雨同仁堂》,在全國巡演了100多場。2001年,同仁堂的傳奇故事又先後被拍成電視劇《大宅門》、《大清藥王》。這些都讓眾多中國觀眾重溫了百年老字號同仁堂的品牌往事,在社會上弘揚了同仁堂的道德觀和經營之道,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國酒茅臺作為高階白酒,產品營銷和推廣是其立足市場的關鍵之舉。前幾年,茅臺集團曾經運作過國酒祭國魂、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茅臺酒、漢帝茅臺酒在香港大拍賣等大手筆營銷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06年,茅臺贊助“玄奘之路”的活動就顯現新意,“借勢”營銷獲得空前成功。這次歷時近40天,行程萬公里的活動從西安出發,最終到達印度的那爛陀寺(也就是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裡的大雷音寺)。整個活動有大量媒體隨行,作為贊助商的茅臺也受到了極大的關注。
這些年來,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在不斷加大對老字號的保護和支援力度,旨在透過各種措施,提高全社會對老字號的重視程度,為老字號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全面促進老字號企業的振興。
2006年,中國商務部在啟動“振興老字號工程”之後,在當年11月正式公佈了第一批430家“中華老字號”,起草了《關於促進老字號振興發展的指導意見》。北京釋出了保護老字號的政策措施,從2006年開始設立老字號發展專項資金,用於支援北京老字號企業的振興。四川也設立了扶持老字號發展的專項資金,對老字號企業恢復、改造、升級專案予以資金支援。浙江杭州制定了《杭州老字號保護規劃》,就加強老字號的保護和發展提出了具體意見。2006年,江蘇南京幫助餐業老字號企業貸款超過2000萬元,並按照有關法規,解決了一些老字號在拆遷重建過程中的難題。上海市黃浦區在全市率先制定了區域老字號發展規劃,對區內109家老字號逐一進行調查分析,制定了分類推進的老字號發展戰略。
老字號的優勢在於歷史與現代相結合。古老而又年輕、經典而又時尚、傳統而又現代,這就是在新時期老字號的新面孔。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前言
面對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和十多億人口的巨大消費潛力,國際品牌競相進入中國。從1979年到2006年,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歷程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979~1991年,可口可樂等先行者進入中國,積累經驗,摸索市場;1992年起,國際品牌開始了新一輪對華淘金熱,不僅擴大了規模,而且對內地市場的影響力也日漸增加;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相當多的國際品牌加快了淘金步伐。抓住中國才能抓住世界,早已成為這些國際品牌都明確的全球戰略導向。就像福布斯公司CEO斯蒂夫&;#8226;福布斯所說的那樣:“中國因素正為全球經濟注入活力。”
20多年前,可口可樂還是一種必須憑外匯券購買的稀罕貨,但今天在大城市的街頭,你不會對一名往嘴裡灌可樂的中國年輕人有任何異樣感覺。正是在可口可樂、雀巢、寶潔、李維斯、東芝等國際品牌的持續影響下,中國消費者第一次接觸到了軟飲料、速溶咖啡、功能型洗髮水、休閒裝、膝上型電腦等產品新概念,也豐富和更新了自己的品牌概念。國際品牌已經成為中國人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部分,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和國際品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經過20多年市場經濟的洗禮,中國消費者的品牌意識也在逐步提高,而且逐漸練就了一雙雙能辨別是非的慧眼,開始享受著品牌時代的“幸福生活”。
1、1979~1991——現代品牌生活的開端
佳能公司一位負責人清楚地記得,1985年11月他第一次到中國。那時候從機場到市內沒有高速公路,夜裡也沒有霓虹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