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頁)
得效果。
父母在選擇對手時,應注意目標不要太高,不要每次都盯著第一名。如果孩子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太大,很容易產生望而生畏、高不可攀的心理,而喪失競爭的勇氣。最好是選擇一個孩子比較熟悉,比自己的孩子水平略高一籌的同學做為競爭物件,這樣容易激起他趕超的信心和勇氣。同時,要多與孩子交談,告訴孩子“友誼第一”,不要讓孩子滋生對競爭物件的敵意。當孩子透過努力已經超過競爭對手時,要給孩子選擇新的競爭對手,這樣孩子也有了不斷前進的動力。
此外,讓孩子與自己競爭也是很好的辦法。例如,在訓練孩子打算盤時,可以每次都給他掐時間,讓他和自己比。而且還可以告訴孩子,他的速度一次比一次快,這樣孩子的自信心就越來越強了,能力也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小故事
1988年,美國陸軍最優秀的坦克防護裝甲專家喬治?巴頓中校接受了研製M1A2型防護裝甲的任務。為了能研製出效能更高、質量更好的坦克,巴頓找來一位搭檔——舒馬茨。巴頓請舒馬茨來,並不是要他一起研究,而是要他來搞破壞,因為舒馬茨是著名的破壞力專家。
第五章 鼓勵孩子的競爭意識(8)
起初,巴頓研製出的坦克防護裝甲,舒馬茨輕而易舉地就炸壞了。每當坦克防護裝甲被炸壞後,巴頓就會找舒馬茨進行交流,尋找問題所在,以便在下一次研製中解決這些問題。舒馬茨一次次地搞破壞,巴頓一次次地修改著自己的設計方案,並一次次地更換材料……
直到有一天,舒馬茨再也想不出辦法來破壞巴頓的坦克防護裝甲了,於是,巴頓宣佈M1A2坦克防護裝甲研製成功。一直到現在,這種坦克防護裝甲仍然是世界上最具高科技含量、最堅固的坦克防護裝甲。
讓一個人更加強大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對手。強大的對手在給你強有力的挑戰的同時,也給了你成功的機會。
25。 帕金森時間定律:有效地運用時間
孩子能否利用好時間,決定著他學習效率的高低。當孩子不會合理利用時間時,父母應該幫助孩子養成合理利用時間的好習慣。
最忙的人最能找出時間
西方有名諺語:“最忙的人最能找出時間。”英國曆史學家諾思科特?帕金森便以這句諺語作試驗,分析為何大型組織會變得大而無當、毫無生氣。
1958年,帕金森出版了《帕金森定律》一書。書中提出了著名的帕金森時間定律:“工作會自動地膨脹佔滿所有可用的時間。”這個定律解釋了為什麼一個機構的組織常常會超過實際需要,以及個人效率低下的原因,就是他們給了一個計劃太多的時間。
帕金森時間定律表明,如果你給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時間從事一項工作,你會放慢你的節奏或是增添其他專案以便用掉所有分配的時間。例如,一個人可以在10分鐘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上半天。
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花上3分鐘時間就可以寄出一張明信片,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花1小時找那張明信片,1小時找眼鏡,小時查地址,小時寫明信片,20分鐘則是用來想去寄信時是不是要帶傘。就這樣,一個人只需要3分鐘時間就能幹完的事情,卻讓另一個人花了一整天時間來猶豫不決、擔心、操勞,而且疲憊不堪。
不同的人做同樣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竟是如此之大。由此,帕金森得出的結論是:“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資源與工作本身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一件事情被膨脹出來的重要性和複雜性,與完成這件事情花的時間成正比。”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以為給自己很多很多的時間完成一件事就可以改善工作的品質,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時間太多反而使你越懶散、缺乏原動力、效率低,可能還會大幅度降低效力。
在國外有一個這樣的例子:一個上大二的學生儘管只修最少學分的課,但其平均成績仍然無法維持在C。後來,她的父母親向心理專家諮詢。可令她的父母親驚訝的是,心理學家建議這個學生多修一些課,而不是少修一些。結果出乎學生本人和家長的意料,學生所有課程的成績不降反升。事實上,這個學生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學習效率、打起精神。
小故事
一次上時間管理的課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個裝水的罐子,然後又從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從罐口放進罐子裡的鵝卵石。當教授把石塊放完後問他的學生道:“你們說這罐子是不是滿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