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的銷量。憂國愛民的日本人士,幾乎人手一部,把它當做金科玉律一般看待。但它的價值,不只在介紹歐西文物而已。此書是諭吉嘔心的傑作,充滿著睿智的表現,顯示諭吉的思想體系初告成立。
這一年,60多歲的徐繼畲也終於可以把自己的嘔血之作《瀛寰志略》當做教科書在同文館開始講習。令人惋惜的是,這本應是20年前就已經暢銷的一本書。徐繼畲本是山西五臺人,因長期連續供職於福建、兩廣之地,使之與外部世界有了密切的接觸。鴉片戰爭的當口,徐繼畲正在汀漳龍道的任上,其駐地與廈門僅一水之隔。廈門的淪陷,他是親眼目睹的,徐繼畲兼任閩浙總督後開始得以和外國人交往加密,瞭解到很多國外的各種情報。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甲 上兵伐謀(4)
他是一個地理迷,毫無疑問。現有的文字資料顯示,這位山西人首先把自己的家鄉考證了一翻,《堯都辨》、《晉國初封考》以及《兩漢幽並涼三州今地考略》都是傳統的輿地考證,他主修的《五臺新志》中亦對當地地理面貌有詳盡描述。
徐繼畲在英國人、美國人、荷蘭人帶來的地圖中發現了一個事實,中國並不處於地球的中央。大清帝國已不是萬世一系、獨一無二的世界中心;在地球上,另有一個為中國人全然無知的新世界,在那裡存在著近代的政治和經濟制度。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後來者以此稱呼他的確不為過。徐在地理上終於走出中央帝國的傳統概念。《瀛寰志略》因此與此時的另一本暢銷書《海國圖志》有了鮮明的分野,在《海國圖志》裡面沒有中國,魏源所謂的“海國”,仍環繞神州——“中國”之島嶼番國。
徐繼畲則告訴我們,“瀛寰”分為歐羅巴、亞細亞、阿非利加、阿墨利加四洲,而中國居於亞細亞,為亞細亞第一大,而非“瀛寰”最大。
正是因此,徐繼畲不再把英國人稱之為“英夷”,而呼之為英吉利。稱英國領事李太郭為英官,而不叫做英酋。後來的神光寺事件中,正是有了不同的認識,徐繼畲不再主張強硬地驅趕來到此地的英國人,他認為普通的英國人入居福州城內,既無任何安全問題,也並未有使中國人失面子的地方,可惜當時的清議卻是強烈反對洋人入城,由此而引發了諸多大臣的口誅筆伐,其中就有因禁菸而聞名天下的林則徐。
一個超越時代的人註定要遇到諸多詰難。之後他的書一問世,自然非議紛紛。他的好友張穆批評他把“皇清一統輿圖”置於亞洲總圖下。並且說:春秋體例,嚴於內外二字,談海外異聞及各國信史,最好用存疑的口氣,不要像明朝徐光啟、李之藻那樣,“遂而負謗至今”。
一個外來觀察者史密斯則發現了徐繼畲的與眾不同,“徐是一個思想解放的人,他對西方地理政治的熟悉程度,簡直令人吃驚,在對世界各種各樣的情況的瞭解上,在思想的解放程度上,該省代理巡撫(徐繼畲)都遠遠超過當地政府其他任何官員……他比他的國人要進步得多。在與英國領事交往時,他提到歐洲現代史上許多著名事件,表明他對整個歐洲政界事務有全面的瞭解。例如,由於教會制度,英國對愛爾蘭實行統治的困難,比利時對荷蘭的反叛,英國和西班牙,南北美洲各地殖民地的獨立,拿破崙雄心勃勃的戎馬生涯,以及歐洲各國聯盟在滑鐵盧的最後勝利。他好像對英格蘭討論梅諾思援助基金案(英國議會1854年增加愛爾蘭梅諾思大學的財政援助金案,是英國政治家當時爭論的一個熱點。)而引起的激動人心的事件也有耳聞。一連好幾個小時,他興趣盎然地談論地理。”
但在國內《瀛寰志略》一出,“見者譁然,謂其張大外夷,橫被訾議,因此落職。”徐繼畲官也丟了,只好回到山西老家去教書。當時聲名卓著的曾國藩對徐繼畲此書也有委婉的評價稱“頗張大英夷”,說白了就是長英國人的威風,滅自己的面子。
兩本相似的書,卻有著不同的結局。在兩本書後面,不是兩個人的命運,而是兩個國家的命運。徐繼畲回家坐冷板凳的時候,福澤諭吉則繼續著自己的西方之旅,他寫了更多的關於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化理念的書。
甲 上兵伐謀(5)
1868年,徐繼畲得到了一生最好的機會,他開始負責管理同文館,他的《瀛寰志略》在遲到20年後終於成為了教科書。但20年間,發生了太多的變化。
這一年,福澤諭吉終於選定自己人生的方向,他在這一年將自己的家塾遷往芝新錢座,定名為慶應義塾。決心投身教育事業,做一個啟蒙者。他仿效歐西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