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較,會發現二者在傳統道德、精神堅持方面頗為接近。但吉田松陰拼命登上美國船隻的向外精神,則是曾國藩之所未有的。吉田松陰未能前往美國,當然是其一生之遺憾,但即使在鄉下村塾中,他亦有一本叫做《飛耳長目》的筆記錄。記載著從朋友處聽來的話,來自京都商人講述的見聞以及全國各地學生帶回的訊息等。他的學生木戶孝允、高杉晉作、伊藤博文後來皆遊歷各國,學日本未有之道,成日本未有之業。曾國藩則對李鴻章耳提面命,在政壇沙場歷練相當之久後,才派李鴻章獨立功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路亦一脈傳承。
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結局。
在戰爭正式開展之前,一個超越時代的先行者已經在思維的緯度中對另一個國度開始了征伐。戰爭從這一刻已經開始,那顆種子不僅僅意味著自強,也意味著擴張。從教育者的第一滴血落下始,後繼者的命題就在於沿著前人
開的血路前行,中國從那一刻起,就成為日本思想界、政界、軍界,乃至民間最理想的對手。
國家之書的命運
絕不是偶然。
在吉田松陰身首異處的同時,另一位年輕人來到了日本的都城江戶。他的名字叫福澤諭吉。
在日本當時頗為有名的適適齋塾學習了三年蘭學(荷蘭語文及學術),時年25歲的福澤諭吉取得了教師資格證,開始了自己的獨立塾師生涯。自認為蘭學已經出師的福澤諭吉卻在遊歷橫濱時受到重大打擊,這個已經開放的城市到處是福澤不認識的文字。這個敏感而好學的人即刻知道,蘭學已不能迎合時代的潮流。此時要補偏救弊,唯有立志勤學英語這一途而已。
不能不說福澤諭吉是一個自學成才的天才,因為多方求教適當的老師未果,他只能依靠僅有的蘭英對譯字典和蘭英會話書等,和一個朋友廢寢忘食地進行學習。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甲 上兵伐謀(3)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半年後福澤有了一個極好的機會,他作為隨從隨幕府的使節前往美國。吉田松陰未能如願的想法現在落到了福澤頭上。但第一次的遊歷似乎並沒有帶給福澤過多的變化,也許因為隨從事務過多,也許因為他的英語還不過關。他從美國帶回的只有一本厚厚韋伯斯特大詞典。
但是這次出行給福澤帶來了更多的機會,歸來後的他成為政府部門的一名正式翻譯。而憑藉韋伯詞典,他竟然在家塾中教起了英語,這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促進了他的英文水準。
在福澤諭吉拼命自學英文、傳授英文的同時,隔在大洋另一岸的中國,創立了一個規模遠大於福澤諭吉的英文學校,這就是同文館。當時的洋務派領袖恭親王奕在時任英國駐華公使館參贊威妥瑪的幫助下,請聖公會英籍傳教士包爾滕擔任首任總教習,其師資力量顯然要遠勝於福澤諭吉的小私塾,所開科目也遠多於福澤的小學校,初設英文館(相當於系),後增設法文、俄文、德文、日文、格致(時對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的統稱)、化學等館,儼然是一個有著相當規模的現代化學校。
時間定格在1862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中國的首個官辦的外語人才學校與日本的私人的外語人才學校同時起步。
同年,福澤諭吉作為一名微不足道的翻譯,得到了第二次出洋的機會。他自己後來寫道:“文久元年冬天,幕府決定向歐洲各國派遣使節,我也受命隨行。第二年春天,先到法國,然後又周遊英、荷、普、俄、葡等國,文明的文物無不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如醫院、貧民院、盲啞院、精神病院、博物館、博覽會等,眼之所見,沒有不新奇的,一聽到它的作用,沒有不為之心醉的,我們這一行日本人不只停留在吃驚上,而是一面感到吃驚,同時又加以羨慕,想在日本國也把這些實行起來。這種雄心當然禁也禁不住。這就是我逗留歐洲一年的到處筆錄的情況,回國後加以整理,並參考了一些西方著作寫成了書,這就是《西洋事情》”。
更具對比性的一幕出現在福澤諭吉的回憶中,此番遊歷中他在倫敦偶遇三年前來此留學的中國人唐學壎,兩人相談甚歡。一次偶然談到洋學教育的問題,福澤詢問其時中國有幾名洋學者,唐學壎估計只有十幾人。福澤大吃一驚。唐又反問:貴國如何?福澤諭吉說,我們能懂英文的數以千計,能理解還能翻譯教育別人的至少也有500多人。
福澤諭吉從這一刻斷定,清國氣數已盡。
1866年,《西洋事情》出版。這是一本改變日本歷史的暢銷書,正版加上盜版,創下了25萬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