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3/4 頁)
取魯,凡三百一十一篇。至秦滅學,亡六篇,今在者三百五篇。初,孔子以《詩》授卜商商為之序,以授魯人曾申,曾申授魏人李克,李克授魯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趙人荀卿,荀卿授漢人魯國毛亨。作《詁訓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以二公所傳,故名其詩曰《毛詩》。(見《毛詩正義》。東漢鄭玄,取毛氏詁訓所不盡及異國者,續之為註解,謂之曰箋。箋,薦也,言薦成毛意。)禮者,按《釋名》雲體也,言得事之體也。《周禮》、《儀禮》,並周公所作記,所謂禮經三百,威儀三千。禮經則《周禮》也,威儀則《儀禮》也。(見《三禮正義》。《周禮》遭秦滅學,藏於山岩屋壁,以故不亡,漢武帝時有季氏獲之,以上河間獻王。獨缺冬官一篇,購之千金不得,乃以《孝工記》補之,遂奏入於秘府。時儒以為非是,不行。至劉歆,獨識其書,知周公致太平之跡,始奏立學官。後鄭玄為之注。《儀禮》,《周衰》,當戰國之世,其書並亡。至漢高堂生所傳十七篇,惟《士禮》存焉。後世推《士禮》以致天子之禮而行之。至馬融、鄭玄、王肅併為之註解。)《禮記》者,本孔子門徒共撰所聞也,後通儒各有損益。子思乃作《中庸》,公孫尼子作《緇衣》。漢文時,博士作《王制》,其餘眾篇,皆如此例。至漢宣帝世,東海後蒼善說禮,於曲臺殿撰禮一百八十篇,號曰《後氏曲臺記》。後蒼傳於梁國戴德及德從子聖,乃刪《後氏記》為八十五篇,名《大戴禮》。聖又刪《大戴禮》為四十六篇,名《小戴禮》。其後諸儒又加《月令》《明堂位》《樂記》三篇,凡四十九篇,則今之《禮記》也。(見《禮記正義》。《禮記》有馬融、鄭玄二家注。馬注今亡,唯鄭注行於世。)《春秋》者,按杜預序曰:魯史記之名也。《釋名》又云:言春秋冬夏,終以成歲。舉春秋則冬夏可知也。昔孔子約魯史以修《春秋》。書有褒貶,不可以書見,口授弟子左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夫子所言而作傳。今《左氏傳》是也。初,孔子授《春秋》於《卜商》,又授之弟子公羊高、穀梁赤,又各為之傳,則今《公羊》、《穀梁》二傳是也。(見《春秋正義》。《左氏傳》有賈逵《訓詁》《服虔》。杜預注:《公羊傳》有何休解詁,《穀梁傳》有範甯集解。)又孔子為曾參說《孝經》。孔子歿後,諸弟子記其善言,謂之《論語》,並行於世。(《孝經》《論語》有鄭玄、何晏等注。)
§事對
【八卦 六虛】《周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又曰:《易》之為書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注曰:六虛,六位也。
【言樞 道龠】《易》曰: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言行君子樞機。《易乾鑿度》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管三成德,為道苞龠。鄭玄注曰:管猶兼也,一言而兼此三事,以成其德道之苞龠。齊魯之間,名門戶及藏器之管為龠。
【擬議 範圍】《周易》曰: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又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王弼注:範圍者,擬範天地而周備其理。
【幽贊 發揮】《易·說卦》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又曰:發揮於剛柔而生爻。
【九師 五子】《劉向別錄》曰:所校《仇中易傳》,淮南九師《道訓》,除復重定著十二篇。淮南王聘善為《易》者九人,從之採獲,署曰《淮南九師書》。又曰:所校《仇中易傳》、《古五子書》,除復重定著十八篇,分六十四卦,著之日辰,自甲子至於壬子,凡五子,故號曰五子。已上《易》。
【帝書 王制】《春秋·說題辭》曰:《尚書》凡百二篇,第次委曲。尚者,上也,上世帝王遺書也。孔安國《尚書序》曰:先君孔子,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訖於周。舉其宏綱,撮其樞要,凡百篇,示人主以軌範,帝王之制,坦然明白。
【三家 百篇】劉歆《七略》曰:《尚書》,直言也,始歐陽氏先君名之。大夏侯、小夏侯復立於學官,三家之學,於今尤為詳。孔安國《尚書序》曰:先君孔子睹史籍之煩,又懼覽之者不一,斷唐虞以下,訖於周。舉其宏綱,撮其樞要,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宏至道。
【授河 出洛】《孝經·援神契》曰:《易》長於變,《書》考命符授河。宋均注曰:授河者,授河洛以考命符也。《尚書》曰: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孔安國注曰:天興禹,洛出書。
【直言 證義】劉歆《七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