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4 頁)
子的責任。
5.創新。鼓勵孩子表現真實的自己,不墨守成規,敢於與眾不同,敢於突破傳統。
6.進步。讓孩子欣賞自己的努力和每一次進步。父母與孩子一同分享,會讓孩子受到肯定充滿動力。
7.揚棄。如遇重大阻滯,幫助孩子及時總結,發現問題,找到放棄它的理由並鼓勵孩子勇敢放棄。
以上的七步教育法,只要父母家長不斷幫助和輔導孩子,不斷實驗實踐,讓孩子養成七步體驗做事的習慣,時間一長,孩子就會慢慢學會主動的自我學會和自我教育。
很多家長在的家庭教育中,總喜歡在事情發生之前就告知結論和結果,而不是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和證實。孩子自己去探索去證實,正是最深刻最典型的自我體驗和自我教育。要想孩子有“不唯書、不唯上、只唯真”的境界,要想孩子擺脫“爸爸說應該這樣做”“媽媽說應該那樣做”的被動生活狀態,只有不斷地讓孩子在“自我肯定”“自我否定”中進行自我體驗自我教育中成長。
我本人讀初中和高中時,各有一位同學,公認學習不刻苦但成績卻很好。老師雖然對他們的學習態度很惱火,但他們無視老師的勸導依然故我,最後仍然成功考上重點學校。
初中那位同學姓唐,上課有感興趣的就會聽得津津有味,兩眼放光,不然就會打瞌睡,玩自己的小動作小把戲。下課後,老是在操場上玩體育、上山東逛逛西轉轉,很少捧著書狂讀狂啃。但重要的課程和學校班級活動,從不落下。並且每次考試,鐵定進前三。老師當時給他的評價是:“重結果不重過程,升學會很危險。”多年以後,這位仁兄已在某省社科院上班,有一次跟我聊天:“其實那時老師才重結果不重過程,只希望讓學生死背書本,考個好學校。校外的東西,學生什麼都不知道。也不怎麼鍛鍊身體,身體素質差心理素質也差。有一次全縣搞統考,啪啦,我們班一下考暈了兩個!我堅決不幹那樣的事。”
“我當時學習好主要有三點:一是父親沒逼我考前幾名,他說只要我對得起自己就行,我比別的同學要輕鬆得多;二是我會自學,上課沒用的東西我不愛聽,但是我只要感興趣的東西,我很專注很快就能記住和學會,學習效率很高;再一個就是我玩得比較多,看的東西和課外書都比一般的同學多多了,能夠融會貫通。那比死記硬背強多了!”說起當年班主任對他的評價,他仍然耿耿於懷:“他是好心,但他有侷限。看看我們班上那麼多學生那麼努力,最後考了多少學生,很多人半途而廢了。他們的興趣和樂趣,都被磨掉了,沒有主動學習的能力,沒有更深的生活體驗,很多人走上社會也很不適應!很悲哀啊!”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46節 過程比結果更重要(3)
高中那位同學更絕,除了讀書之外,興趣愛好更是廣泛。籃球、吉他、文學社,他還是個圍棋業餘高手。只是在高三最後一學期,才放下吉他、文學社和圍棋,除了讀書就是打籃球,最後他成功考上中南地區一所重點大學。多年以後,他這樣告訴我他當初的學習秘訣:“因為我興趣很廣,所以很多時候就會學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學習問題。比如我會用打籃球的方法去理解數學,籃筐只有一個,但你可以在球場的很多位置和不同的角度去投籃。面對阻擋你的對手,你可以突破、可以傳球、還可以直接投籃,你有很多種選擇。數學也是一樣,結果可能只有一個,但是通往結果的道路不止一條。這個道理,我很早就懂了。但是絕大多數人是走上社會之後才懂,不是因為他們不聰明,而是因為他們除了在學習並沒有更多的生活體驗。沒有更多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途徑,所以沒有太多的選擇。還有圍棋、吉他、文學等等,所有不同的興趣都會提供不同的生活體驗和思維方式。這些體驗的過程對生命對學習非常重要,把這些融會貫通就是很好的自學過程。但是學校常常限制了我們的興趣和愛好,把我們的人生壓縮成一條通往高考的獨木橋。結果當然十分悽慘,看看我們同學的成材率就知道了。”
“生命的過程不是隻有課本,還有更多、更廣闊的天地,尤其是我們人生的初級階段。課本只是其中的一扇視窗,學校卻把課本當成學生生命的全部,你說學生以後的路會寬到哪裡去?沒有生命初期的足夠經歷和積累,生命的選擇就不可能很多,生命的結果就不會好到哪裡去?”他的總結可謂一針見血。
這兩位同學非常坦誠告訴我,學校教育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至少比很多學生認為要少得多,學校教育只是給了他們一些現成的知識。而自己之所以不那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