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洛陽的天馬像原本設於長安。也許是因為恰好迎合了洛陽人士的趣味,才被遷移到洛陽。天馬像被形容為“半漢”——身姿驍勇,但絕非奇形怪狀。
西漢國都長安的未央宮有金馬門。文學之士進出於此,是等待天子詔召的地方,也可理解為文學顧問的辦公室。因天馬像置於門旁,故名金馬門。《二京賦》中的天馬,應當就是曾被置於金馬門一旁的天馬。
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前154—前93)以富於機智、常有格言警句而聞名於世。據《史記》記載,東方朔某日醉酒而歌:
一 西域的汗血馬(3)
避世金馬門。
當時說到避世,多指入深山結草廬之類。然而遁世之地不必只限於深山,宮殿之中也可以作為避世的場所。
選擇最榮華的地點作為遁世之地,這樣的想法可謂出人意表。東方朔以文才侍奉於漢武帝,他供職的地方正是金馬門,那裡是文人聚集的地方。金馬門旁邊的銅馬如果有翅膀,應當會有人在詩文中提及這件事。既然沒有,大致可以斷定銅馬不是珀伽索斯。《史記》裡也不曾提及天馬的大小,應不至於像奈良大佛那麼巨大。而且過於巨大的銅馬想必也不符合洛陽人的喜好,估計是一座與真馬等身大的銅像。
古代人喜好建造巨大物體。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沒收全國的兵器,鑄成大鐘和金人。金有時指黃金,同時也是金屬的總稱。兵器不可能用黃金製成,可以肯定《史記》中記述秦始皇的金人是銅像。金人高五丈,當時的一丈比現在稍短,但五丈也應長於十米。如此巨大的金人竟然鑄造了十二座。
《二京賦》中提到的天馬沒有翅膀,身形也並不巨大,而且製作材料應為青銅而非黃金。然而漢武帝為了從大宛得到汗血馬,曾令使者帶去特製的“金馬”作為交換。這金馬想必是黃金製成的。
在洛陽的宣德殿還有另外一尊銅馬,被稱為“馬式”。它的尺寸記載於《後漢書》:
高三尺五寸,圍四尺五寸。
東漢時的一尺約為二十三公分,也就是說這尊銅馬的身高不過八十公分而已。記得在課本上學過,英國把身高一百四十八公分以下的馬另稱為pony(矮種馬)。無論馬多麼矮小,八十公分高的銅像也不能稱得上是等身大。
鑄造這尊馬式的人,是被譽為“伏波將軍”的馬援。東漢初年,平定交趾(今越南北部)叛亂的正是馬援。他帶回的戰利品中有大量的銅鼓,這些銅鼓被打碎後重鑄為馬式。
中國南部至越南一帶,是銅鼓大量出土的地域。我70年代末訪問了廣西的南寧市。那裡的博物館設有數間銅鼓展覽廳,展示著各式大小不同的一百多件古代銅鼓,其中不少是直徑超過一米的大型銅鼓。
也許是因為作為戰利品帶回的銅鼓數量有限,才沒能把馬式鑄造成等身大小。但是從馬式的作用來看,尺寸縮小應當更加實用。所謂馬式,即“馬的理想形態”之意。在鑑別良馬的時候,馬式可作為比較馬的身體形態的標準。既然是模特兒,那麼在品評它前後左右的身形時,較之等身大的銅像,尺寸略作收縮似乎更加便利。
為什麼需要這樣的模特兒?因為馬匹優劣事關重大。古有伯樂,以擅長相馬而著稱。他的名字廣為人知,以至於在20世紀的日本,人們仍然把伯樂這個名字作為一種綽號來稱呼善於發掘人才的人,比如職業棒球界優秀的球員選拔者。
從對馬式和伯樂的需求可知當時甄別良馬的重要性。在那個時代,軍隊的機動力量除了馬匹以外,別無所依。能否配備良馬,關係到國家的存亡。
馬援遠征凱旋、鑄造馬式,並非只是為了顯赫戰功,而是因為在實戰中切實感受到良馬之於國防的重要性,才特意製作馬式作為紀念。
已有先例在前。那座被漢明帝(皇后是馬援的女兒)從西安移至洛陽的天馬像由一個名叫東門京的相馬專家鑄造於漢武帝(前140—前87 年在位)時期,是用於判別馬匹優劣的標準形象。漢武帝把東門京獻上的天馬像設定於魯班門外,並立即把魯班門改名為金馬門。對一座銅像而言,這不得不說是一項破格的禮遇。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一 西域的汗血馬(4)
漢武帝愛馬如命。聽說大宛有天馬之子汗血馬,於是不惜代價想弄到手。為了得到汗血馬,漢武帝派遣李廣利率領大軍遠征大宛。有人批評說,漢武帝為了自己的嗜好竟然不惜發動戰爭。但是對於正全力抵抗匈奴的漢朝來說,儘量蒐集良馬事關國家存亡的當務之急。在當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