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了建築是不是應該創新的問題,爭論也逐漸顯示出一邊倒的態勢。
幾天後,潘石屹經過認真權衡,還抓緊時間印發了一期客戶通訊,將這兩封信率先捅向公眾。
2000年3月8日,兩家報紙同時以大版面刊登了這兩封信,任志強和潘石屹之爭被正式推向社會。現代城的業主也很關注這次爭論,有的業主甚至還直接給任志強寫信,加入到爭論中來。一時間,SOHO又一次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
3月8日正好是任志強的生日,現代城0706室的業主李璐給任志強寫了一封信,以業主身份加入論戰,他支援潘石屹,批評任志強的華遠服務、組織觀念、企業管理水平沒有多大改變,並指出:“沒有創新就意味著落後。”
這封信是由潘石屹轉交給任志強的。在收到信的當天,任志強便立即覆信承認:“現代城與華遠的距離不只在設計的細節上,確實存在著創新觀念上的差別。”
任志強給李璐的回信原文如下:
李璐: 您好!
我不知道應該稱呼您先生還是女士,但很感謝您能來信表達您的看法,並交換意見。
我與潘總的交流已經在不同的刊物和媒體中刊登了,必然會有各種不同的看法,除您之外我同樣收到了各種不同的意見,但我這裡重點想回復您的並非具體的技術問題。儘管我和潘總對問題有不同的看法,但在技術問題上我認為是幫了潘總和消費者的大忙。如果不是我提出這些問題,也許潘總會按原來給客戶的圖紙去建設,等事後再修改,麻煩就大了。如空間增加強制通風問題,如電梯與空中庭院之間增加玻璃隔斷的問題,等等。我想也許正因為我提出了這些缺陷的存在,才可能完善設計,創造精品。這也正是潘總請我去的原因,在提出不同看法時,才能達到朋友之間交流的目的。
SOHO和現代城的公寓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產品,就公寓本身來講並沒有脫離傳統的設計概念,也許是因為地點和精裝修成為您選擇的第一要素,但行業內人士則首先要看設計的動靜分割槽及合理性,包括儘可能減少客廳的開門和交通對客廳整體性的影響。我重點想與潘總討論的是SOHO的特殊設計所帶出的問題。我和您一樣相信購買SOHO的使用者也都有經濟實力,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和不會盲目地做出選擇的。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SOHO現代城風格之辯(4)
雖然一個產品不可能是完善無缺的,但如果能發現它的問題,並有可能將其缺陷改善到最少和最小不是更好嗎?是不是我指出了設計中的問題,潘總能將其問題改善反而成了壞事呢?作為發展商,特別是管理者,最首要的觀念不是創新問題,更重要的是對消費者的負責態度,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產品更完美。不管如何創新也要保證產品的可靠性,尤其是發展商與客戶在專業知識方面並不是處於同一個水平上,當客戶選擇產品時,也許並不知道產品的全部效能和優缺點,發展商不能無視這些問題的存在,發展商更不能不充分地保護使用者的知情權。
在現在的中國法規管理條件下,不管是潘總還是我都不可能完全按自己和使用者的真實需求去創造一個理想的東西,但我會力求一個政府要求和市場需求的最佳平衡點,力爭使自己的產品在以使用者為本的基礎上,首先將自己作為使用者去衡量產品之後做到儘可能的完美。我們的設計確實存在許多問題,但首先對客戶負責的態度要求我不能在發現問題同時有改正的可能時不去改善。
很欣慰您能中肯地對我和我的公司提出批評,確實我們的服務、組織觀念和企業的管理水平缺少創新意識,這也正是我希望有個新的總經理來改變企業現狀的原因之一。您也許已經知道我們採取的收購萬科的行動,這也與重組和改善企業的現狀相關聯。世界上沒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只有靠努力和付出才能成功。也許不久的將來您就會看到我們在一個較長時間厚積薄發的成果了。
很遺憾我沒法像您所說的潘總一樣,每次銷售會上都能笑嘻嘻地站在客戶面前與大家交流。也許這正是您尚不太瞭解華遠的原因。華遠是個集團,華遠房地產公司只是集團50多家企業中的一家。華遠房地產也不像現代城,現代城僅僅是一個專案,潘總可以將全部或大部分的精力全投入到現代城上去,包括使自己融入銷售之中。而華遠房地產同時有20個以上的專案在開發和經營,包括華威大廈、華南大廈、西單文化廣場等等用於出租的專案,也包括幾十個已建成小區的管理、出租、經營,還包括舊城拆遷改造和每年多個專案的擴充套件,這必然會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