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頁)
是很注重自己的面子工程的,對於已經把自己的形象和SOHO現代城的形象合二為一的他,損了形象就是砸了公司的品牌。
作為至少在說話時要比任志強聰明得多的潘石屹,他既不能詔告天下般地承認他錯了,也不能說是他誤讀了任志強。於是,潘石屹偷偷地把焦點一換,承認了他在城市建設理論上的淺薄,然後繼續臉不紅心不跳地和任志強探討城市建設分割槽的意義。
潘石屹在給任志強的二度回信的開頭就擺出了低姿態,承認了自己在城市建設問題上的經驗少、認識淺薄。這無疑又一次體現了潘石屹的謙虛,但難以掩蓋的是潘石屹就是奔著和任志強探討城市建設問題而挑起這場口水戰的。
這次,我的確感到自己知識和經驗的貧乏,就像你回信中說的“無知”,但這種“無知”不是相對於你,而是相對於城市建設這個豐富的話題和我們城市包羅永珍的特點。城市建設的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涉及方方面面,窮人區、富人區這個話題的討論是很有意義的,對我們城市的發展,對我們的子孫後代都很有意義。我更希望這樣的討論能夠吸引社會各個方面的人都來參與,發表意見,尤其是希望城市規劃方面的專家、社會學方面的專家和政府的行政管理人員都參與到討論中來。。 最好的txt下載網
“窮人區”、“富人區”之爭(8)
在說明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遠遠不足以回答城市建設的問題後,潘石屹不得不選擇了自己認為的“最沒有創造力、最受人批評”的寫作方式——“Ctrl+C”、“Ctrl+V”。
首先,潘石屹大篇幅地引用了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國大城市的生和死》(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中所說的一些話,透過書中對美國低收入住宅區的描述,潘石屹表明了自己的擔心:“我擔心很可能不幸成為我們實施建設的經濟適用房小區未來幾十年之後狀況的描述。”
典型的情況是,這些被肢解的地區生髮出快速增長的惡性腫瘤。為了以這樣的規劃方式來給人們提供住宅,價格標籤被貼在不同的人群身上,每一個按照價格被分離出來的人群生活在對周邊城市日益增長的懷疑和對峙中。
完整的社群被分割開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樣做的結果是,收穫了諸多的懷疑、怨恨和絕望。
同時,潘石屹還介紹了《美國大城市的生和死》中對“波士頓北端”的描述。這個被官方認定是波士頓最破敗的貧民區,一直沒有被改造過,可它的街道上卻洋溢著各種活潑、友好、健康的氣氛,這是在波士頓的許多地區看不到的。“從政府的統計來看,這裡的死亡率是‰,美國城市的平均死亡率是‰,肺結核的死亡率也很低,少於每千人1人,甚至比布魯克林還要低。”
被規劃、分離的區域充滿了懷疑和對峙,而未被改造過的貧民區卻充滿著祥和的氣氛。從潘石屹引用的這些文字中不難看出,他依舊反對窮人、富人分割槽論。
隨後,潘石屹記述了他向城市規劃專家請教窮人和富人到底應不應該住在一起的問題,還“Ctrl+C”、“Ctrl+V”了專家向他推薦的文章《互惠與城市》的相關文字。在引述完一系列文字之後,潘石屹表達了這樣的感想:
如同生態學中的協同作用所隱喻的,社會、經濟、技術、知識和精神生活都是相互依賴的,在任何領域缺乏多樣性都會傷害整體的進步。我們需要探尋安全地、便捷地、優雅地接近多樣性的途徑。
這幾天,越是看有關城市規劃對富人區和窮人區的研究,越心驚肉跳,我們現在是不是重複別人幾十年前所犯的錯誤?可能有些錯誤犯得更大、更明顯,這將會影響我們今後許多代人。也許我們的國情跟他們完全不一樣,不能盲目地借鑑美國的經驗,但我們城市發展的正確道路又是什麼?
隨後,善於抒情的潘石屹以任志強曾資助過一項“植物多樣性”研究的課題為引子,將大自然與城市聯絡在一起。“我們的城市何嘗不是如此?大自然界中要有參天大樹,也應該有‘沒有花香,沒有樹高’的無名小草,也正是有了這些無名小草,才維持著植物多樣性的平衡與和諧。”
潘石屹還在文章中表現出了自己對真理的探尋與捍衛之情,“窮人區和富人區到底是不是應該分開?我們討論的目的不是要誓死捍衛我們個人的觀點,將自己的觀點像自己的私有財產一樣去保護,那就失去了討論的意義。討論的過程也是探究真理的過程,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