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1/4 頁)
真的是窮人區或富人區的出現才影響了社會和諧嗎?豈不知因在貧富差別,而果在居住的選擇。從解決“因”的問題去調整“果”是可能的,但想用限制與攻擊“果”來解決“因”的問題則是本末倒置了。也許攻擊與限制“果”的現象可以從表面緩解社會與群眾在心理上的壓力,但當“因”的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時,就會帶來其他的社會矛盾,不表現在居住條件上則表現在穿衣、吃飯、用車等問題上。
社會在發展中必然會出現貧富之間的差別,城市在建設中也必然會出現新、舊與社群改造之間的差別。有哪個城市會在一天之內將所有的舊建築都升級成為新的社群呢?有哪個國家會在一天之內讓不論收入差別多大的人都住進同一標準的社群呢?尤其是當前中國在全部是窮人區的基礎上進行的城市改造,一定會有一部分割槽域先改造、先建成,也一定是逐步提高建築質量與標準的。那麼最富有的人一定會首先向這些優先被改造重建的新區集中,而形成不同收入人群的居住區域,從而形成了富人區與窮人區。
沒有人會有意識地要將某一區域劃分成窮人區,但未被改造的城中村以及大量富人從這一區域中轉移的區域必然會成為窮人區。但政府責任與商業利益會逐步地將這些窮人區改造成公共區域和富人區。而在改造過程中窮人也會因為改造的搬遷將原有的破舊的資產升值,而改變現有的居住條件,轉移到非窮人區的範圍之內。
針對潘石屹提出的“圍牆”的說法,任志強認為中國的情況與發達國家不同,在中國有圍牆的是窮人區,而不是富人區。
小潘信中所說的圍牆,在發達國家中恰恰是與中國的情況相反,不是富人區有圍牆,而是窮人區有圍牆。一是居住人群的公民素質,二是社群的非強制性安全意識與法律意識,三是共同支付的社群管理與建設費用能讓更多的私有資源被共享成為社會資源的一部分。中國恰恰尚未能解決這些問題,反而造成了相反的現象,更嚴重的均貧富觀念會讓已經富起來的家庭更關注於財產與財產權利的保護而不是共享。
同時任志強又諄諄教導潘石屹,這個社會肯定是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所以貧富差距肯定是存在的。而想讓開寶馬的人睡大街,要飯的買別墅那是不可能的。但承認現有的貧富差別和居住差別不等於強化和加大貧富差別。
“窮人區”、“富人區”之爭(7)
貧富差別是目前社會中的主要矛盾,但如果沒有鄧小平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理論,中國是不可能解決貧富差距問題的,沒有一部分好的建築與居住環境先出現也不可能讓城市變得更好而最終消滅窮人區。別誤解了我的原話中一個更重要的部分是目前的發展階段,一個原本全是窮人區的城市要發展與改造必然會出現窮人區與富人區(指的是發展過程的一種過渡性現狀),只有不斷地將窮人區改造為富人區才可能消滅窮人區,最終全變為富人區而實現小平先生提出的共同富裕。
我也希望消滅貧富差別、實現共同富裕、建立和諧社會,但如果不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不讓一部分人先住上好房子,那麼這個社會就一步也走不動了。讓一部分人先富和先住上好房子,不等於建築隔離區,前三門初建時的好房子概念已在發展中被超越了,這本是動態的變化過程,但如果沒有一個超越現時代標準的好房子、好社群,那麼中國的房子就永遠處於建了拆、拆了建的短期行為的重複之中,只有GDP的增長,而沒有固定資產的存量。
在文中,任志強還不忘諷刺一下貌似和窮苦老百姓站在同一條戰線的潘石屹:“為什麼小潘自己不去住回龍觀或天通苑的居住區呢?”“請問小潘為什麼不在建外SOHO中蓋一些中低收入家庭買得起的類似於經濟適用房價格的普通住房,讓為這個社群服務的秘書、保姆、清潔工住在同一個區域中而免去交通來往之苦呢?你會說規劃要統一、管理費要統一、建築產品與風格要統一等等理由,但結果是高房價已使建外SOHO成為了富人區。” “當小潘以房價高而自居時是否想到了你的社會責任和信中的內容。”
在諷刺完潘石屹之後,任志強表示自己不會掛羊頭賣狗肉。華遠曾經竣工的住房中低於4000元/平方米的大約佔50%,低於2500元/平方米房價的大約佔10%,但任志強也絕不敢自以為所建的是窮人區。
面對這些帶有諷刺意味的問題,潘石屹應該是不會回答的,他只會掛起那招牌式的笑容,對付對付就過去了。但媒體好不容易逮到了一個吸引大家眼球的“鬥嘴事件”,一定不會輕易放過。而潘石屹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