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頁)
種種感覺的機會。有些人,註定了不能從事藝術,因為,他的一生過於平淡,感官的經驗太少。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才對那位學生說那番話的,因為就我所知,她在未走向真正的生活之前,感覺太簡單。她的幾篇習作老在那兒重複她有數的幾種感覺。灌一灌醬油對她難道沒有好處嗎?八十年代,中國有一批作家在談到自己的創作時,都說,感謝生活,給了他們苦難。這也說明了我們正在說明的這個問題。藝術家應儘可能多地增加感覺。渴求清靜、平穩的生活,對他是絕對有害的。感覺的多少,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就相當於一個守財奴的金幣多少。
三、特殊感覺
一位藝術家成功了。我們在尚未來得及對他的作品作深入細緻地分析,以真正瞭解這些作品的真正價值到底是什麼之前,就給予注意,甚至給予過分的評價,憑的是什麼呢?是他的藝術品在我們的直覺上,引起了特殊的、不同尋常的感覺。
一件藝術品給人們的最初印象很重要。而印象的好壞,是由這件藝術品能否使人們有一種特殊的感覺決定的。如果不能產生特殊感覺,便首先失去了欣賞者的注意,那麼也就失去了種種有意義的其他東西(如主題的深刻、人物的複雜等)被認識的機會。我們走到了德加的面前,立即產生一種特殊感覺,從而駐足凝視。那是因為所謂的“德加光”。他總是企圖以出人意料的角度表現出空間和實體給予人的印象,更使人注意的是,那些人物總是在一片純淨潔亮的人造光下,給人一種新鮮的光明感,彷彿久困暗室忽然來到熾白的亮光下。然後,我們才仔細地欣賞他的芭蕾舞演員的優美軀體和動態。我們又走到了倫勃朗的畫前。同樣,它又給了我們特殊的感覺。那是因為所謂的明暗法。他的人物一般總是在沉重的暗背景下,人物的身體也幾乎被黑暗所溶解,而只把光集中在人的臉部和臉部的某一部分。作為音樂史上的一次革命,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的成功也許最能證明特殊感覺對於藝術的重要性。那是在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廳裡,樂器在演奏一些樂曲。這些曲子大概是因為感覺平常或是早被人們聽膩了,因此,幾乎誰也沒注意到樂隊的演奏,大廳裡一片說笑聲和嘈雜聲。突然人們聽到了一支單簧管的獨奏,大廳頓時一片寂靜。原因不在於單簧管,而在於單簧管吹奏出的人們從未聽到過的奇特的音符:它先是在低音區惶惶不安地奏著顫音,忽然猶如火箭直衝雲霄。隨即,各式各樣的主題就像湍急的水流,爭先恐後地奔湧而來。在出現了一個節奏性很強的片斷以後,鋼琴加入,彈出單簧管旋律的變體。然後是一個已有五十多年曆史的爵士樂老調。在作品的後半段,小提琴拉出了一個溫柔傷感的主題,然後樂隊再次響亮地奏出英國管的片斷,全曲在回顧了一開始的單簧管主題後完滿結束。此曲由始至終把人們捲到一種從未經驗過的感覺的遊流裡。曲畢,人們幾乎激動得發狂。《藍色狂想曲》後來聞名遐邇。
人們這樣喜愛藝術的特殊感覺,這是出於人的天性。人總是懶得去注意一般的東西,而偏愛特殊的反常的東西。國外一位新聞編輯曾這樣總結新聞價值:
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0;
平凡的人+平凡的妻子=0;
一個平凡的人+一輛汽車+一支槍+一夸脫酒=新聞。
銀行出納員+妻子+7個孩子=0;
銀行出納員十10萬美元十歌劇女演員=頭條新聞。
在這一點上,藝術與新聞同理。人類的感覺非常容易疲倦,當長久地處在一種感覺裡面時,最後,他竟能麻木到幾乎完全感覺不到這種感覺的地步。他厭惡一種感覺的長期經驗,厭惡一種感覺的不斷重複。那些走運的藝術家,首先是因為他們的藝術品給了人一種特殊感覺。又有許多企圖想摘取藝術家桂冠的人,一輩子奮爭,以青春和生命下注,而終因一直未能使人們產生特殊感覺,而不能引起注意,默默無聞,然後像一片深秋的殘葉,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留下一絲痕跡便飄零了。
特殊感覺是步入藝術殿堂的敲門磚。這裡,我們再深入一步,探討一下特殊感覺的特性。欣賞者的特殊感覺是由藝術家的非大眾化感覺導致的。藝術家不能像普通人那樣去感覺世界,他的感覺具有明顯的怪異性、非常性、奇特性和超常的深刻性。這種感覺只是他一個人的感覺。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他所看到的大海如果與千百個人看到的大海別無二致,那麼就等於他沒有看到大海。他既是藝術家,就必須看到他自己的海。洛蒂的海、海明威的海、康拉德的海,都不是普通人看到的海。記不清是哪一位作家了,他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