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異人書》(第1/2 頁)
武正士惹惱宗伯,違背了禮制規矩,風允當面求情,這是為仗義。
家中兄長遺子求兵書,風允思其恩而允之,這是為仁義。
仁義仗義,在這大周,墨家儒家未出之時,卻是古怪。
仗義者,多是遊俠之輩。
而仁義……大周講禮,雖然有親屬關係,但更多是士大夫之間,庶民間連姓氏都少有,何談親屬,何談仁義。
何況再看士大夫,這親屬間的仁義也有禮來約束,天子的兒子只有嫡子是天子,其餘是諸侯。
諸侯的嫡子是諸侯,其餘是大夫……
如此迴圈,不是嫡系的後輩,終將淪為庶民。
親屬的仁義,只存於禮制當中。
風允這一脈也是這般,雖是風氏,但他因為這嫡長子繼承製的降爵制度,只是庶民。
隨即,天子也不會親近庶子,任由其亡。
這也是周禮的核心。
畢竟,天下可封的地有限,不可能無限地分封,而人是不斷增長的,此消彼長下,必定會造成不穩定的局面,隨即,爵位的降低,能有效抑制這一點。
而嫡子繼承製,在這三妻四妾的時代,又是穩定繼承的利器,遏制了後裔殘殺的局面。
現在的每一位諸侯國的王,甚至是帶有祖上廕庇計程車大夫,都是嫡子,是嫡子繼承者的產物,他們自然會拱衛周朝的禮制。
對於風允這種親近身為庶民的侄兒,竟然用自己的利益來為其換取機會的行為,實在是不符合周禮。
雖仁,但不合禮。
所以宗伯說風允有遊俠之氣,小善之心。
尊崇周禮,才是大善。
而宗伯這個尊禮的人願意為風允開後門……
是因為風允是有潛力成為大夫的人,到時風允會再入族譜,以大夫位成為獨立的一個旁系,這與宗伯他們同等階級,所以宗伯會幫助風允,這才是周禮中的仁義。
或者說是禮義。
義只存於階級之中。
……
又是一夜,風允看了一夜的《儀禮》,這一次閱讀,風允似乎才真的看到了《儀禮》的背後的思想。
“以禮制國,以禮束縛於人的行為規範……庶民也並非沒有禮,但這個禮叫做刑罰,士大夫享受禮制帶來的好處,而庶民,是被刑罰壓制,以自己的命,供給士大夫自己的生。”
“奴隸,就是刑罰的體現,是對庶民的警示。”
想起庶民也將奴隸,看作低下,不為人的存在,以自己是“自由身”而沾沾自喜,看見奴隸時也高人一等時。
風允感覺自己似乎看穿了周禮的底層規則。
明白了周朝的國是什麼樣的。
“不過是披著禮樂德行,內裡剝削底層的團體罷了。”
“若國君有德,是因為施德能為他帶來更好的收穫,若是無德,荒淫無道,這也是禮制下正常的東西。”
“因為禮,以下克上是不可能的。”
“國君行禮,只對天子,因為不尊天子將受罰,而諸侯無需為下屬階級行禮,也不會受到懲罰。”
“士大夫同理,這就是刑不上大夫,更加不上諸侯。”
“而天子更是如此,他只需維持周禮的運作,遵循周禮的規則,就無敵於諸侯間。”
從眾心理,即使有一兩個不尊禮的角色出現,也不會威脅到周禮,反而會被群起而攻之。
若是一開始就出生在這個時代,是為受益者,誰不會遵循禮呢。
就算風允這個後世之人,也享受著禮制帶來的便利。
即使是知道周禮內裡的問題,也難以打破這個堅固的禮字。
當然,莫說風允現在是一介小國的上士了,就是成為諸侯強國的君主,也無法撼動禮制,那是與全天下的階級為敵。
即使是國內計程車大夫都會親手殺死自己不尊禮的國君的程度。
“禮樂崩壞,到底是怎麼造成的?”風允不由想到大周禮制的轉折。
按理說,禮制就是諸侯們的命,是他們嫡子正統的核心。
即使是周王朝衰落,他們也必須會遵循,將大周國供起來才對……
前世對此瞭解不多的風允,此時陷入了迷惑。
但當清晨第一縷微光從窗外透進來,打在風允疲憊的臉上時,他的這份疑惑也隨之緩緩消去。
夫者,不以未知之數而憂愁,方才有豁達之心看待,方能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