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人不如喜好的人,喜好的人不如樂在其中的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但個體的悟性差別很大,子貢“聞一以知二”,顏回“聞一以知十”(),中間還有一個舉一反三()的層次,但真的顏回悟性比子貢強五倍嗎?舉一反三強過子貢的聞一知二嗎?這恐怕不是孔子的本意,他說過子貢經常能言中(1)。這裡有個數學問題。聞一以知十,當然強,像歌裡面唱得那樣“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萬”,這是十進位制。聞一以知二呢,是二進位制,是開方,在計算機語言裡就是運用二進位制,子貢的腦袋是電子計算機,應該是孔門一絕。至於舉一反三,只能算是幾何學的基礎,甚至生活的常識,一間屋子有四個牆角,老師說出一個來了,學生還說不出另三個,就笨到家了,所以孔子說遇到這樣的學生就不能教下一課了。小結:舉一反三是基本功,舉一知十是勤奮,舉一知二是聰穎。
現在的“學”的含義,與孔子時代並無二致,無處不能學,無人不可學,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即使見到沒有德行的人也可以作為一面鏡子,促使自我省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子貢說:“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學不僅僅是讀書。
學的對面是教。孔子是有來學而無往教,人求學則教,提問則答,沒興趣學的,你怎麼灌輸都沒用,一夜之間全忘光,孔子為人師表,功用而不功利。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2、百川歸海的道
道在《論語》中可以歸納為六層意思。
本意為物理意義上的道路。“力不足者中道而廢”(),還有一個雙關語的例子很絕,孔子說:誰能進出不經由門戶?為什麼沒有人遵循這道路(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行不由道,要麼碰壁,要麼做樑上君子。魯迅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所以一般來說,走大路不會錯,因為人多,但不是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腳下嗎?捷徑就是掌握在少數人腳下,而從眾更容易,人走多了就輕車熟路,連牲口走多了都老馬識途。
引申為事物的基本道理。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道,要求的是孝悌,講究一種人際之間的秩序;如“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大家都要學道,天下才和平。
引申為行為準則。如“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否則便是不肖,不肖就是基因混亂,還不如回到母系社會;又如柳下惠的挺直道,反枉道(),通俗地說就是提倡正門正道,反對歪門邪道,不惜多次被罷免;再如澹臺滅明,因為行路不走小道(行不由徑),不是公事就不會跑到上司家裡去,子游就很賞識。
引申為主張、學說。孔夫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心領神會,知道是忠和恕,冉求的悟性不及,說:不是不喜歡,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
引申為道義。如邦有道還是無道。邦要怎麼樣才算是有道或者無道呢?孔子給出了具體形象的標準,禮樂和軍隊的管理權在天子,為王道,有道;在諸侯,為霸道,無道。國政不掌握在大夫手上,有道,平民不會議論紛紛,有道;否則無道()。論語裡各舉了有道和無道的一個例子,衛靈公無道,你看他國王好色比好德還急(),而且居然向孔子詢問軍陣的事情(),但他的衛國為什麼沒有敗亡呢,孔子說是他的大臣得力,仲叔圉當外交部長,祝砣當文化部長,王孫賈當國防部長,怎麼會敗亡呢()。齊魯大地有道,“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並非因為是孔子的故鄉,而是因為齊國的開創者是姜太公,魯國的開創者是周公,齊魯的政教都有先王的遺風。君子看得出有道無道,怎麼來應對呢。很簡單,有道則為之效力(有道則見……邦有道,谷),行為正直,說話直率(),不必顧忌什麼,南宮适是這樣,甯武子是這樣,蘧伯玉是這樣(邦有道則仕)。無道就要小心了,行為要正直,說話要謙和(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南宮适是這樣,所以免於刑戮;或者裝傻免禍,比如甯武子;或者拍屁股走人,“無道則隱”(),比如蘧伯玉“卷而懷之”,比如民眾要去逃難(上失其道,民散久矣),比如孔子說要去流亡(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運用到今天的打工一族,假設要在一個國有公司從一而終,公司有道則智,無道則愚;有道則上進某個一官半職,無道則隱忍,把智慧收藏儲存起來,以待明年開春。有什麼辦法呢,打工一族是弱勢群體,沒有話語權。領導在唸又臭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