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父母唯其疾之憂。”()曾子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病了就會讓他們擔憂。”()
所以不要亂跑,東遊西蕩,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沒有什麼錯,那時交通不發達,倫理還得用禮來節制。即使現在交通發達,從中國到美國,朝發夕至,打個電話給父母,報平安與思念,也不是什麼難事。我剛參加工作那時鄉下還沒有電話,上圩鎮找同學玩,臨行前跟母親說了會回家吃午飯,但到了鎮上被好客的同窗留下,我無法推辭,花了一刻鐘騎單車回家告訴母親,又花了一刻鐘騎單車赴宴,就是怕她擔心。孔子幼年喪父,少年喪母,無從考察他的“不遠遊,遊必有方”,想象他是個權變的孝子,志在四方,但葉落歸根;固執的孝子柳下惠說:“即使我多次被罷免,也不會離開父母之邦。”()
再看對父母死後的孝道。先要葬之以禮,不在乎厚薄,而在乎禮。接著是考驗天下孝子的一道程式:守喪三年。孔門言語科的高才生宰我,沒能經受住考驗(),孔子倒不是認為非得守喪三年,重要的是要有三年之愛回贈父母(參見第20章《慎終追遠的祭》)。
提倡孝道,永遠不會過時,對今天老無所養(委婉的說法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備)的農村,尤為重要,光借鑑美國的父親節、母親節是不夠的。除了守喪三年的風俗移易了,其它內容基本可以借鑑,甚至照搬,比如一要養,是養人,而不是養花,澆點水就可矇混過關的;二要敬,是敬人,不是敬神,初一十五兩把線香一碗祭飯就可以打發的;三要愛,愛是無微不至的關懷,醜不嫌,貧不惡,病不避,癱不棄,捫心自問:父母病了老了,我是不是毫無怨言地招呼了他們,陪伴了他們,至少回贈了三年之愛? 電子書 分享網站
10、無道不穀的廉恥
《論語》中無“廉”字,孔子說起德才兼備的人,就提到了必須具備象魯國大夫孟公綽那樣“不欲”的品質(),不欲就是廉潔的意思。為政者廉潔自律不貪婪,社會風氣就會好(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還要保持晚節,年老了血氣衰微,不要起貪慾,以免退休前身敗名裂(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廉潔才能保證正直剛強,這就叫無欲則剛(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不廉者無恥,就是說貪慾的人心中無“恥”字,我所在的城市,一個縣處級官員受賄1000萬元,判無期徒刑,身邊的人的反應令我吃驚,說處級官員受賄1000萬不算多,科級官員受賄100萬不算多,推論之,股級幹部受賄10萬不算多,一般幹部受賄5萬不算多,那工人是不是可以分1萬元,那農民是不是就下賤該窮。都市不廉,已經不知道什麼叫恥了。
什麼是恥,見利忘義是恥,孔子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花言巧語,卑躬屈膝,陰暗虛偽,蠅營狗苟,不就是為了一個利字麼?
以德報怨是恥。魯迅在《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裡說,秋瑾女士死於告發,一次革命時,同鄉王金髮做了督軍,捉住了那告密的主謀,卻仁慈地把他放了,以德報怨;但二次革命的時候,王金髮被殺害,參與者正有被他放過的告密者。我們要以德報怨,以為是大德,卻不知反而損害了德行,因為對於仇恨和恩德,我們都以德報答,那就恩怨不分明,善惡不分明,獎懲不分明,不公不正,所以魯迅應該會同意孔子的以直報怨,甚至還主張痛打落水狗,因為敵人是以怨報德的。李敖在紀念抗戰六十週年的時候說:“對劊子手的仁慈,無疑就是自殺!”
無道而取是恥,孔子說:“邦無道,仍然領取俸祿,就是恥。”(邦無道,谷,恥也。)又說:“邦無道,富有、顯貴,就是恥。”(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無道之邦的君主要麼暴虐,要麼糊塗。在暴君手下得意且得益,那是助紂為虐,可恥;君主糊塗必有佞臣,在佞臣手下得意且得益,那是為虎作倀,可恥。
總之,背離仁義道德就是恥,遵循仁義道德就可以免除恥辱。“恭近於禮,遠恥辱也”();用德行來教化,民眾就懂得廉恥而且自覺守規矩(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儘管孔子說士人有志於道就不要以粗衣粗食為恥,但決不意味著他無條件地以貧賤為榮,他說天下太平國家政策英明的時候,不積聚財富,搞得自己貧窮、卑賤,那是活該,也是恥(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就好像現在的人說,大家都很熱情,你卻很孤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