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注意本章提到的那個子羔,比子路小21歲,一直由子路提攜為官。第一次提拔子羔遭到了孔子的反對,因為孔子認為他學業還不圓滿,處世不達權變(孔子說過子羔愚笨:柴也愚),不具備出仕的條件,說子路揠苗助長,是誤人子弟(賊夫人之子)。但誤了沒有呢,至少衛國內亂,子路沒有讓師弟陪同殉難,也是一種義啊。
農民起義的義,是一個問題。封建(列國)時代好像沒有農民起義(國人暴動不算農民起義),帝國時代的農民起義,往嘯聚結黨方面理解更中性一些,起義就是起事,說義軍不褒不貶,對我等沒有政治傾向的人,守中庸之道好一些。
後來的人也講義氣,稱義士。江湖義氣,是小人的結黨,兩肋插刀多衝動,只能稱作意氣;官場上的義氣叫講政治,討厭那人也要去陪酒,偏離孔學的義遠了;民間的義氣是講道德,積德行善,最接近孔學的義。禮義禮義,禮失而求諸野,義失也求諸野。
《聊齋志異》裡說楊天一看見過一隻義鼠,同伴被蛇吞入腹中,進洞去消化,鼠咬露在洞外的蛇尾,蛇頭出洞攻擊,鼠退避,蛇頭進洞,鼠復咬蛇尾,如此反覆多次,蛇只好吐出腹中老鼠,義鼠銜同伴而去。鼠輩也義啊,張歷友據此作詩《義鼠行》一首。
《搜神記》20卷記載三國時候李信純對狗很好,有次醉酒臥於野,逢太守鄭瑕燒山圍獵,狗弄不醒主人,到不遠處的小溪裡將自身打溼,再回來將主人身邊的野草打溼壓倒,隔離出一個保護圈,使主人逃過一劫,但狗卻累死了。太守鄭瑕讚歎道:“犬之報恩甚於人。人不知恩,豈如犬乎?”犬類也義啊,太守鄭瑕據此修義犬冢一座。
我家鄉的縣誌記載,在帝國末期和民國時候都還有義倉,即公益糧倉,豐收年份將宗族公田的收成、地主的捐贈積蓄起來,以備荒年之用,但經不起長毛、湘軍和民國內戰的輪番洗劫,到抗戰年間,賬物俱毀。禮失而求諸野,義在野而失呢,只好求諸書了,繼續讀《論語》。。 最好的txt下載網
9、三年之愛的孝
說到孝,《孝經》不代表孔學成果,後來的《二十四孝圖》更不要與《論語》中的孝等量齊觀。
子若說:“孝悌,是實行仁的根本。”(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說:“孝就是友愛兄弟,推及國政。”(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不孝者不仁,孔子就這樣罵過宰我()。
這裡涉及那個“忠孝不能兩全”的問題,我認為孔子是主張孝為先的。衛靈公駕崩後,他的孫子衛出公繼位,前太子蒯聵(出公的父親)依附晉的後援,想奪兒子的位,戰事一觸即發,按說是不忠;但孔子認為出公以兒子對抗父親,不孝,就是不仁不義,無意幫助他。不孝比不忠更嚴重。
孝悌誰來評價?孔子說:“宗族稱讚他孝順,鄉里稱讚他友愛。”(宗族稱讚孝焉,鄉黨稱弟焉)還是家人和鄉親說了才算數,因為要求的是“入則孝,出則弟”(),這考察範圍就是簡潔適用,某幾位大人說了不算,沒有我的背書,你怎麼就敢擅自代表宗族家庭和鄰里鄉親呢?
要怎麼樣對父母盡孝?孔子對魯國大夫孟懿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還是要用禮來節制。
先看對父母生前的孝,首先要養,接著要敬。孔子教育子夏:“難在容色。你效勞了,把酒肉讓父母吃了,就是孝的全部內容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在子游問孝的時候又進一步說:“現今所謂的孝只是能奉養,人對犬馬都能有所飼養,要是不恭敬,有什麼區別呢?”(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態度要好,耐性要好()。
要能記住父母的歲數,“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現今的人有多少記得住父母的生日的?兒女的生日甚至是時辰,倒是記得很牢;沒有做好榜樣,輪到自己的兒女也差不多。
不要不肖。肖與孝同音。肖就是像,肖像肖像。不肖就是不像,就是基因混亂,倒退回母系社會。不僅容貌要肖,思想也要肖,這就是道。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如果說父道還有那麼一點彈性的話,父親的同事和政措則考驗人,孔子說:“孟莊之孝,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可貴的。”()在知識與經驗更新極其緩慢、書寫與傳播工具很不發達的古代,儒家提倡的那一套孝道有其合理性。
不要讓父母擔心,孟武伯問孝,孔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