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是愛一輩子。夫妻有蜜月一說,親情有“久病床前無孝子”的總結,相處久了就累,孔子說:“喜愛的時候希望他生存,討厭的時候希望他去死,既希望他生存又希望他死去,這就是疑惑。”(0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我們現在對父母,看他們慈和帶孫子、勤快洗碗筷、養雞種菜給城市的兒女提供綠色無公害食品的時候,順眼,喜愛;看他們嘮叨老一套的傳統、幫倒忙摔破了碗碟、院子裡雞糞像埋地雷,不順眼,討厭。對伴侶,對子女也有類似情況,這就是惑啊。
現在的用“仁”組的詞,是把仁親近化了,比如仁義、仁愛、仁慈、仁善,使仁不再那麼高不可攀,我家鄉的那條河就叫仁善河,村莊拱門上書“仁山善水”。但是今天“見仁見智”的濫用,比如評價黃色庸俗的東西,本應該說是淫者見色,愚者見俗,簡稱“見色見俗”,竟敢“侮聖人之言”,也用“見仁見智”,是徹底把仁和智拉下高臺,一語傷二物,斯文掃地。 電子書 分享網站
12、愚不可及的知
最有名的當屬“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當然這樣解釋還不算定義,那更多的是一種態度,一種勇氣,知不足而後進取,已經在求知了,人若是喪失了求知慾,恐怕已經到了晚年。
“知人”(),是對知的最簡潔的描述。難怪說欲論事,要先知人,所以說“知者不惑”(),但那境界對我等凡夫俗子來說很難,人心隔肚皮,我的眼光沒有X射線,心理學又沒入門。低一檔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亦文章,有老於世故的嫌疑。再容易一些的是使民眾趨向於義,對鬼神敬而遠之(),具體得多了。還有幾個角度的描述,結合了性情、表現和效果三個方面,藝術化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真是仁知互補,山水相伴,動靜相稱,快樂長壽。
反面說一下,可以加深印象。剽竊不是知(徼以為知),剽竊算什麼,連小聰明都不算,那是偷啊,再貼上自己的標籤,那是搶啊,豈止不能算知,簡直就是恥了。知識擺在面前,抄襲不是竊書,竊書即使算偷,也是雅賊;剽竊是盜取,是文明社會的禍害;引用、借鑑、參考是敬事而學,在求知。
“好從事而亟失時”,不可謂知(),這是魯國大夫陽貨對孔子的評語,姑且不論是否中肯,至少說明了智者要善於把握機遇。我們都有靈光一現被領導表揚過的時候,但最終多是爛泥扶不上壁;我們都有言行儀表魅在其中被美妞讚許過的時候,但最終多是薄田醜妻。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失人,指的是“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言,指的是“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教九流,各有所長,擇其善者而從,謙虛一點是請教,內傲一些是不恥下問,不卑不亢是交流,不可失人。但世間多有淺薄愚笨的人、固執下賤的人,何況人各有志。“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因為他不會懂。“唯上知與下愚不移”(),上知就是先知,是山峰,堅如磐石,總是更早看見日出,他堅守大道和制高點,死而後已;下愚就是下等的愚民,是十八層地表下的侏羅紀巖,堅如磐石,總處於闇昧之中,他困而不學,不知天高地厚,南轅北轍,負隅頑抗,死不改悔。智者跟下等人無論談性情、談因果、談是非,都是失言。即使對朋友,在誠懇地勸告並好好地引導之後,仍然沒有效果,就得打住,否則不僅僅是失言,還丟人呢(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見解不同,不互相商議,某人明明是個暴發戶,唯利是圖,為富不仁,還要苦口婆心跟他商談集資辦學,無異於與虎謀皮,話未出口,先就錯了,嚴重失言。
跟仁的不實惠不一樣,知可以帶來功用,“知者利仁”(),進則獲益,退則保身。南宮适在邦有道的時候被任用,邦無道的時候免於刑罰殺戮,孔夫子欣賞,把侄女嫁給他()。孔子最佩服的智者還是蘧伯玉和甯武子,前者邦有道則出仕,邦無道隱退;後者“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1)。愚不可及啊,原來出處在這裡。甯武子出使魯國,宴席上,魯文公命樂工演奏天子用來招待諸侯的樂曲,他既不答禮,也不做任何反應。事後,魯君派人私下詢問他,他驚訝地答道:“我還以為樂工在練習呢。”這就是大智若愚。這個故事的現代版面可以是這樣的:在一次團結、勝利的職工代表大會上,奏響了《國際歌》,甯武子不做任何反應,事後董事長私下問他,他驚訝地答道:“我還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