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什麼樣的人可以為政?孔子在回答孟武伯和季康子的時候一一點評幾位高足。子路果斷(由也果),可以從政,總理“千乘之國”的軍務(),能以片言隻語斷案(片言可以折獄)。冉有有才幹(求也藝),可以從政,當大城市的市長(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以上兩位是孔門公認的高才生(政事:冉有、季路)。子華適合當外交官(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子貢通達(賜也達),可以從政,但他的名氣多來自商業領域,跟他喜歡下海貨殖有關,而他在孔門的豐碑上是刻在言語這一欄。
儒家為政,無為而治()。孔子的無為而治與道家的無為而治是不同的,道家是不治而治,儒家是階級而治。階級而治是我的術語,意思是分階層分級別而治理。孔子教導冉有說:事非政,家事不是國政()。階級而治怎麼做呢?在上者任用賢人(舉賢才),教化民眾,就無須辛辛苦苦事必鞠躬;孔子對季康子說:“舉用善者而教誨無能的人,民眾就努力。”(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先說任用賢人。孔子的舉賢不是自下而上的選舉,而是自上而下的拔舉,所以需要拔舉人的膽魄與見識,仲弓問孔子怎麼舉賢,孔子說:“舉用你所知道的。你所不知道的,別人難道會遺棄他們嗎?”(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現今的暴發戶口出狂言道:“我要把天下精英一網打盡”,簡直是夢囈。但人才是多多益善,孔子盛讚鄭國的外交人才濟濟,“制定文書,由裨諶起草,世叔研究後提出意見,行人子羽修改,最後由子產潤色定稿。”(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賢,不僅注重德行,還要顧及才幹,否則不能勝任,孔子說:“孟公綽擔當趙氏、魏氏的家臣綽綽有餘,但不能當藤國、薛國的大夫。”(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德才兼備,才是人才。
再說教化民眾。政,從正從文,文就是以教化脫離野蠻。孔子提倡以孝為政(),以德為政(),他指出法治與禮教的根本不同在於:前者治標,後者治本(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法制為了政令暢通,而禮教和諧為了凝聚民心,孰標孰本,一目瞭然(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要治標,多修監獄,選拔獄卒;要治本,多辦學校,培養師範。
因此,為政也講究崗位職責。孔子對齊景公說:“君主要像君主,臣屬要像臣屬,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1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否則亂套。又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職責分明之後就要敬業。孔子對子張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14)對子路也說過:“先之,勞之。無倦。”()崗位職責就意味著要敢於承擔責任。先皇說:“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我有罪,請上天不要加害民眾,民眾有罪,請上天懲罰我一個人——何等豪氣!周王也指天發誓說:“百姓有過,在我一人!”()民眾不要這樣的君主還要什麼樣的君主?
崗位職責就要求公務員起作用,不要這邊自己尸位素餐,那邊把民眾做出的貢獻竊取為自己的業績。我經常聽到一些人說某領導還不錯,在位做了一些實事,有點好笑,哪件實事不是民眾做出來的?換一千個有良心的人去當市長,那些事照樣做得好。時勢造英雄,三人行,必有冠軍,問題是含金量如何。孔子說,哪些人不是德行高尚的官員(大臣),只是備位充數的官員(具臣);就像當今的文藝界,那麼多大明星,其實是些小流星、白矮星。
在上者重要的是樹正氣。孔子說:“政者,正也。”(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3)“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18)“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19)將正直者置於邪惡者之上,民眾就服從;否則就不會服從。(9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還說過“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這就是教化的作用。
為政,繼承先輩的遺產,吸收前人的成果,蕭規曹隨,事半功倍。在沒有消化既得經驗的情況下,創新是浮躁。魯人改造長府的時候,閔子騫說:“按舊規制怎麼樣?何必改造?”(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深得孔子讚賞。
為政,藏富於民。魯哀公在收成不好的年份,想加倍徵稅還嫌不足,有若勸他維持原來的稅率,說:“百姓足,君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