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4 頁)
生,提出要按照標準化生產流程來開發模具,改變師傅帶徒弟的經驗傳承模式。這就要求那些有經驗的員工公開技術,而這些員工卻認為這是端了他們的飯碗,不但集體抵制,甚至集體辭職,可見改變舊的觀念和模式是多麼困難。郭臺銘一橫心,乾脆一律聘請外面剛畢業的學生,全部重新教起。
這樣做,付出的成本是很高的。因為要培養出一個模具師,沒有幾年的磨鍊是不行的。因此,郭臺銘的模具廠經營得很辛苦,成本又比別人高。
但是,郭臺銘知道,機械行業比的就是模具,只有改變臺灣模具行業的陋習,才能建立起適應現代工業的模具產業,從而全面提高產業競爭力。因此他一再強調,一天不自我累積模具技術,便要受制於人一天。
堅持走自己的路,過了6年,郭臺銘才開始收穫改進模具的成果。因為有了自己的塑膠模具機器,郭臺銘就有能力和更大的公司合作,也更積極地投入OEM塑膠精密零元件。1979年,鴻海和大同公司“合作開發”彩色電視用“返馳變壓器”的“高壓線框組線”,其他的OEM產品,還有“美式電話座零元件”等。
瞄準電腦聯結器(1)
1980年,郭臺銘在日本大阪度過了30歲的生日。
三十而立,在三菱公司吃過飯,一個人回到旅館後,郭臺銘禁不住感慨萬千。那天晚上他到底想到了什麼?他後來披露說,當時他是為了購買模具機器親自到日本去的,參觀了日本人的實驗室,看到日本大廠長期扶持“配合廠商”,教他們開發新零件、做市場計劃,讓小廠在技術、質量和數量方面都成為穩定的“衛星工廠”。而臺灣的大廠對小廠只會殺價,訂單、產量也不穩定,導致大企業做內銷、小企業做外銷的局面,讓小企業在生存線上掙扎。
現在猜測,郭臺銘只說出了一半。另一半應該是,日本這種“大雞帶小雞”的辦法,讓小企業處於穩定之中,但也讓小企業安居樂業、不思進取,很難長成大樹,永遠做“衛星工廠”。而臺灣的環境,卻逼使小企業自力更生,奮發圖強,趕超大企業。當然,一切都得靠自己。
從日本回來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