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從日本回來後,郭臺銘就開始了新的佈局。當時,鴻海主要生產電視機和收音機的零件,隨著20世紀80年代電視機和收音機廠家的相繼倒閉,鴻海也受到波及。下一步應該選擇什麼產品?電腦聯結器進入郭臺銘的視野。
郭臺銘經常去日本買機器,也對未來的市場趨勢,做了一些細緻的市場調查,他認定,電子遊戲機和計算機是未來的成長主流,特別是個人電腦將有大的發展。
怎樣才能切入電子遊戲機和電腦領域?郭臺銘聚焦到聯結器上。“我們估算在計算機聯結器的製造過程中,鴻海至少有40%~50%的相同技術。”他鼓勵員工,“從50%出發,和從零出發做比較,我們選擇至少已經掌握了一半關鍵技術的聯結器。”
郭臺銘的“運氣”總算來了。鴻海開發的聯結器正好搭上臺灣資訊產業急速成長的好勢頭。1981年,IBM推出第一臺個人計算機。此外,當時電子遊戲機風行,鴻海業績頗好,員工擴增到300人,資本額從1982年的400萬元人民幣,—下子增加到了1983年的1150萬元人民幣,增長了兩倍。
1983年,鴻海利用日本進口的新裝置,開發完成計算機業使用的計算機聯結器,鴻海開始與計算機廠商建立業務關係。這也是鴻海正式進入PC領域的第一步。
到了1985年,鴻海中高層舉行了一次為期兩天的閉門會議,進行競爭策略的規劃研討,研究第一個“五年計劃”。
參與這次會議的有關專家認為,郭臺銘非常重視技術開發與專利保護,形成了精密模具的開發技術與專利。雖然電腦聯結器只是鴻海產品的一部分,但由於其擁有精密模具的開發技術,讓鴻海面臨許多新的市場機遇,比如生產照相機、家電、機械工具,甚至化妝品所需要的精密零件。而個人電腦已進入萌芽階段,很可能會成為90年代成長最快的高科技產品。
瞄準電腦聯結器(2)
兩天的閉門會議使鴻海上下達成共識:專注於個人電腦聯結器,主攻世界級電腦客戶,5年內成為世界第一大電腦聯結器製造供應商。
也許,當時生產電腦聯結器是從掌握50%的技術出發的,而以後則顯示聯結器在整個電腦製造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電腦產品的“神經系統”,而富士康則透過“神經系統”把整個電腦連線起來,從而稱霸全球電腦產業。
時任惠普和臺塑合資公司惠臺總經理的程天縱曾經參與了1985年鴻海的閉門戰略規劃會。他後來回顧說:“根據我兩天的觀察,這樣的結論與郭臺銘對產業的瞭解和對市場趨勢的掌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今天鴻海的發展來看,當時的決定極為關鍵。從個人電腦聯結器切入電腦機殼,創造出獨一無二的CMM零元件模組動態模式,接著進一步跨入通訊網路及遊戲機。當初的第一步如果走錯,是否會有今天的鴻海帝國?”
如果說,5年的模具功夫讓鴻海站了起來,而接下來的5年則讓鴻海看清了正確的方向,專注於電腦聯結器使鴻海邁出了第一步。
不惜成本購買好機器
1980年,鴻海進一步擴充中和連城路的工廠來生產家電產品,並且成立了化學電鍍部門。
1982年,鴻海終於在土城中山路買下了自己的廠房。這間廠房佔地約2200平方米,主建築物是四層辦公室和三層廠房,廠房區隔成“衝壓廠”、“模具製造廠”、“電鍍廠”、“插座接頭零件裝配廠”、“D型計算機聯結器裝配廠”及“倉庫”和“餐廳”等。不過,廠房面積不夠大,射出成型還要在外面另行租廠房。
除了擴建廠房,郭臺銘還盡力購買國外最好的裝置。1979年,郭臺銘就認識了美國最大的遊戲機公司亞泰瑞公司的採購人員方國健。亞泰瑞是鴻海的第一個海外客戶,郭臺銘一直想跳過代理商和亞泰瑞直接做生意,但這要冒得罪中間商的危險。有一次郭臺銘聲稱:“我有‘秘密武器’,能把產品成本一舉大幅下降到‘嚇死人’的地步。”後來有一天,郭臺銘神秘兮兮地把方國健他們帶到板橋廠二樓,向他們展示了一臺圓形機器,它利用震動來推動螺旋軌道上的頂針,並調整為同一方向,然後再落入塑膠質聯結器的針槽裡,可以省掉用人工一根一根插針的費用,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同時,這種機器還能保證產品質量。就連方國健這樣見過大世面的人,也為鴻海有這樣先進的裝置而稱奇。
1983年,鴻海購買日本裝置,生產計算機業使用的計算機聯結器。1984年,為了建立金屬電鍍單位,直接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