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變世界製造業格局的人。但是,他能在製造業中發揮作用,就因為他在早期的創業中,親歷親為、親身體驗,洞悉了製造業的奧秘之所在。
機械業是最早的工業,也是最成熟的工業,要從中看到問題,必須是具備慧眼之人。郭臺銘就有這種天分。光有這種天分還不行,他必須走進那種具體的環境、接觸那種氛圍,並融化其中,才能體悟出要害、改變所在。
有一次,一個國際大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和年輕的郭臺銘交談。
經理人:“你有沒有上過面試技巧的課?你如何決定聘用一個人?”
郭:“沒有。我對人有直覺。”
經理人:“你有沒有上過時間管理的課?你怎樣安排你的行程?”
郭:“沒有。我的行程隨著需要安排。”
經理人:“你有沒有學過經營管理領導統御的課?”
郭:“沒有。”
經理人:“那麼你怎樣管理鴻海?”
郭:“如果有小混混到公司來要保護費,你怎麼辦?”
經理人:“從來沒有想過,不知道怎麼處理,也許去報警吧。”
郭:“如果有員工在工廠的生產線上打架,你怎麼辦?”
經理人:“不知道……”
郭:“如果你們有客戶賴賬,貨交了卻收不到錢怎麼辦?”
經理人:“不知道,我們法務部門會告他們吧。”
郭:“如果公司的支票到期,而銀行存款不足,你會趕三點半①嗎?”
經理人:“不會。”
郭:“那麼你身為一個總經理,公司是怎樣經營管理的?”
原來,管理公司就是要做一些雜七雜八的事務,與現代管理科學差別很大。而“要害”和“核心”就在這些不起眼的瑣碎事務之中。有人可能認為,郭臺銘的這些心路歷程,敘述的是創業的艱難。而深入探究,卻發現這是他成功的奧秘所在,因為只有在公司的最前線、身處第一現場,才能把握企業的心跳,洞察事物的本質,捕捉到改變企業命運的那個“結”、那個“點”。這就是企業家為什麼要親歷親為的根本原因。
製造業的改變,就發生在郭臺銘騎著摩托車心急火燎地趕往臺北三重河堤的路上。
跳下摩托車,沒有熄火,一米八個頭的郭臺銘彎腰走進河堤旁的五金模具店裡,一手奉上點燃的新樂園香菸,一臉堆笑地對模具師傅說:“拜託拜託,這套模具請一定要在今天做出來,客戶明天就要了。我這裡有兩張電影票,今天把模具完成,晚上請你們看電影。”
這是出現在郭臺銘創業第二年的畫面。當時公司承接了一些黑白電視機旋鈕的生意,連模具組都買不起,只能求這些模具店的師傅幫忙。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三頭六臂,親歷親為(2)
而這些模具店的師傅,往往耍大牌。再加上他們都是憑手工經驗開模,不但慢,而且質量不穩定。但當時的製造業就是這種現狀,大家也都安於這種現狀,並不認為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然而,郭臺銘卻認為這是不合理的,必須改變。
模具是工業之母,模具業也是最傳統的行業,而郭臺銘卻把它改造成高技術行業,並打造出富士康的秘密武器,從而讓現代工業對模具刮目相看。
顛覆模具行業的陋習
創辦公司的第二年,郭臺銘就領悟到了模具的重要性。
1976年,鴻海遷至板橋廠房,主要從事“電視機用高壓陽極帽元件”的加工製造。當時黑白電視還是主流,鴻海生產零件用的主要模具,大都是“委外”。
所以郭臺銘為了準時交貨,常跑到三重河堤旁大大小小的模具工廠,拜託模具師父幫他趕工。郭臺銘發現,模具行業一直實行的師徒傳授制存在相當大的問題:經濟景氣,人們就開工生產,人才流動快、質量不穩定、小廠林立,每個人都想當老闆,而不是技術過硬的模具師。鴻海未來要成長,絕不能依賴這些人。
因為產品的開發和加工速度掌握在模具師的手裡,質量也掌握在他們手裡。這樣不但交貨沒有把握,而且產品質量沒有保證。特別是如果要接一些大廠的產品,結構複雜、精密性要求高,做不好模具是不行的。
“天下沒有最好的辦法,但有更好的辦法。”郭臺銘不但有洞察力,能洞悉要害所在,而且善於行動,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掙到第一筆錢,他就決心投資建設自己的模具廠。他從大學招進一批機械系的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