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頁)
的操縱,或者自然法則,透過競爭和淘汰來是其顯露出來呢?究竟顯露出哪些呢?即便如此,怎樣才能確保損耗的不是那些更貼近真實的、具有更大發展潛力的呢?怎樣才能確保不至於損耗促進發展的源泉,而不是僅僅靠那隨機的隨機導致的必然呢?即便其目的的確如此,但是徒有良好的願望而不去努力實現,後悔莫及的,(The road to hell is p*ed with good intentions。 Samuel Johnson【引用】)也有可能由好的願望最後鋪成了通往地獄之路。越是好的、有價值的理論發生誤解誤用的後果也就越嚴重。如果說尼采的書中可以創造出希特勒和法西斯,那麼羅素的書中會創造出什麼?甚至對於人類來說,如何對此加以界定都是困難的。絕大多數和少數是變化的概念。不符合你的觀念的可能就被你定義為少數。每個人頭腦中的真正的定義都不一樣,其中可能發生極化,而種種極化並不一定在雙方中發生,可能有無數方,而雙方只是一個簡化的象徵意義。例如,一方把另一方定義為狹義的、片面的、沒有頭腦的等,好像自己才是絕大多數的代表,,好像沒有自己宇宙就停止執行了,而這種觀點成為一層層不斷籠罩的面紗,最後自己成為另一種狹義、片面的、沒有頭腦的等,被真實的自我所厭惡,就像厭惡另一方的表象中的真實的自我流露出來的一樣。而雙方把對方當成是邪惡的陰謀策劃者,而自己才是正確的思想也十分常見。某種角度上看,絕大多數邪惡恰恰是由於某種極化,憑空地創造和積累起來的,而導致它的某種原因是人類不完美性導致的無知的各種表現形式所形成的積累迴路相互交織的後果。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中的發展並不能被某種假設的可能當成前提來用。如果這個前提存在,那麼這樣假設中可能同樣也會包含,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固定的,靜止的,不會發展的,愚蠢的,不會引起發展的,而自己是現狀的維護者、發展的創造者、設計者等這樣一個前提。而擁有預設這種假設的群體,有沒有發現自身也是一種另類的愚蠢呢?
對於這個概念我感到無法去界定它,甚至補全也變得很困難,我只能感覺到無數錯誤的可能,但是卻無法得到一個正確的,這可能是因為探索這個正確需要的並不是作為個體的我所擁有的,也不是任何個體或者群體所擁有的。(這句話估計能真正理解的人不會太多。)
Animals are happy so long as they h*e health and enough to eat。 Human beings; one feels; ought to be; but they are not; at least in a great majority of cases。【引用】
動物只要健康能吃飽就感到快樂了。人類呢?你可能認為也應如此,但是實際並非如此,至少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是不快樂的。
He maintains that people tend to h*e a self…serving bias towards the external world; at least in a great majority cases。 【引用】
他認為,人類往往會對外部世界抱有自私的偏見,至少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這樣的。
有些情況下人必然遭遇動物一樣的自然抉擇,依靠競爭來決定生存和滅亡。但是大多數情況,這些所謂的必然的情況不是必然的,也就說這是人類假想出來的。自私的偏見?可能是某種極化的後果。而這種極化的發展,導致了無數的物種滅絕,環境改變,等。最後人類將在自己創造和發展的多重世界中享受他們的愚蠢所期望的,即使那不是他們所真實期望的。
認識到人類歷史積聚的現存的愚蠢不是去否定一切,而肯定一切也不是目的,如果說真正的目的是發展,那麼否定和肯定的目的是更好地發展,而不是自己阻礙自己的發展甚至阻礙他人的發展。這個面對的態度,雖然說不僅僅是一個態度,它並不在“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中。同樣也不是樂觀、悲觀等,因為執意於這些可能都是某種極化的形式。
人不能妄稱真實,面對真實,我要謙遜。但是面對人造的、具現的、不等於真實的種種,我同樣要謙遜,感謝能夠讓我認識到愚蠢,外在的愚蠢,自己的愚蠢,以及見證真實的偉大。
2007年8月6日星期一
現在再來看看可能使人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