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邪氣的能力。
《黃帝內經靈樞·小針解》:“神者,正氣也。”所以,培植正氣,就要注意調御我們的精神。首先要有樂觀、積極、向上而生生不已的心態;其次則是要注意效法天地之德,逐漸具足抵禦不良邪氣的心行。(參見《中醫文化隨筆·治療》)
關於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問題,中醫也有相應的論述。《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這些都講解了如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內容。(參見《中醫文化隨筆·人論》)
《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所以,我們要注意節省自己的精神。如何節省自己的精神呢?《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不妄勞作……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德全不危。”(參見《中醫文化隨筆·養生》和《中醫文化隨筆·養心》)
“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大意是說,要學會守住本性,找到自己的主人公,不攀緣令人產生嗜慾的事物,淫邪都不能迷惑我們的眼睛和心志,我們不盲目追隨愚人、智人、賢人,不懼怕外物,萬物一體,要學會和諧“轉物”,而不是被物所迷惑、所左右、所轉,這就是合於道。
2006年11月6日於北京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30·辯證
30·辯證
中醫是樸素唯物主義。這主要體現在它認為宇宙和事物都是由物質的“氣”組成的(參見《中醫文化隨筆·一氣》)。中醫同時也是講辯證的。它體現在很多方面。
首先體現在中醫的“陰陽”理論上。所謂陰陽,就是事物存在著相互對立、相互依存、互相轉化的兩個方面,二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陰陽”規律,即對立統一的辯證規律是事物的普遍規律。《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參見《中醫文化隨筆·治神》)
“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參見《中醫文化隨筆·一氣》)“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這些都是“陰陽”對立關係的體現。
《黃帝內經靈樞·陰陽系日月》:“且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說明了任何整體中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兩個事物。
至於五行,其實質依然是“陰陽”,只是“陰陽”中的“陰陽”。所以,一個整體中的五種事物存在的兩兩相互生克關係,其實質就是陰陽的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參見《中醫文化隨筆·五行》。
《黃帝內經靈樞·逆順》:“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這是說,中醫認為,宇宙萬物源於物質性的“一氣”,“一氣”的相互對立的兩種屬性構成了陰陽,進而構成了四時(四季)、五行。
對立統一的陰陽理論對我們很重要。《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其中提到了要“把握陰陽”。
如何“把握陰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其含義參見(參見《中醫文化隨筆·治療》)。只有平和陰陽,才能使精神正常健康。陰平陽秘的實質是恬惔虛無和精神內守。“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把握陰陽,還可以幫助我們中道、辯證、全面地處事,而不是機械、靜止、偏頗地對待事物。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偏頗的性格。
除了陰陽五行理論講的是唯物辯證外,中醫的治療也是辨證論治。例如八綱辯證(陰陽、氣血、表裡、虛實)。
實際上,氣血、表裡、虛實的實質也是陰陽關係。《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因為“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氣血、表裡、虛實二者也都是對立統一的“陰陽“關係。“故以應天之陰陽也”。例如:氣與血之間,是對立而又互相依存的,“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表裡之間,也是如此。《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外內之應,皆有表裡。”是說,人體的內外部位,都有相互表裡的關係,如腎開竅於耳與二陰,與膀胱相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