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這樣,美就成為人類的最高理想,美學也成為涵括一切學問的最高學問。
張競生在對他所研究的美學範疇作出明確界定後,又進一步指出:“故我主張美的,廣義的美的,這個廣義的美,一面即是善的、真的綜合物;一面又是超於善,超於真。……大美不講小善與小真;大美,即是大善,大真,故美能統攝善與真,而善與真必要以美為根底而後可。”強調著眼於廣義的美,強調真善美的統一,強調物質精神的統一,這是張競生美學體系的理論基礎,也是其哲學基礎。
然而,從實踐的層面較為系統而全面地思考美育問題,並提出具體方略的,張競生要比王國維、蔡元培做得更多,走得更遠。與其他的美學家不同,張競生不去抽象地談論什麼是美、美的起源、美的本質、美的特徵等純粹的理論問題,他更重視實證性研究,更注重具體問題的有效解決。這樣,生命主體、實踐理性和效益觀念就成為張競生美學體系的另一個鮮明特徵。以此為依託,張競生把個人和社會作為他審美觀照的物件,在美治主義的理論框架之下,指導個人發展的有“美的人生觀”,協調社會事業的有“美的社會組織法”,張競生正是以這兩大體系為基石,構建起獨特的被遮蔽了八十年而又在新世紀逐漸浮出水面的美學大廈。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二、美治主義(3)
人生觀是什麼?在張競生看來,是美的。這是張競生對紛擾多時的“科學與人生觀”論戰的回答,而且他還充滿自信地認為,他所提出的“美的人生觀”是一切人生觀中最正確最高妙的,其所以高出於一切人生觀的緣故,在能於醜惡的物質生活上,求出一種美妙有趣的作用;又能於疲弱的精神生活中,得到一個剛毅活潑的心思。針對科玄之爭,張競生單刀直入地指出,它不是狹義的科學人生觀,也不是儒道釋的人生觀,更不是那些神秘式的詩家、宗教及直覺派等的人生觀。它是一個科學與哲學組合而成的人生觀,它是生命所需要的一種規則,有目的,與創造的人生觀。
張競生認為,美的人生觀不是一個虛幻的概念,乃是實在的系統。它以生命為本體,包括衣食住、體育、職業、科學、藝術、性育、娛樂等七項,它是一種人造品,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只要人們按照美的規律、以美為標準去創造,就能隨時隨地,隨事隨物,均可得到美的實現。在這裡,張競生強調了生命主體在美的創造中的主觀能動性。在服裝方面,張競生提出了變服主張,對改易西裝與改良中裝提出了具體要求。張競生改易西裝的基本依據和評判標準是“最經濟、最衛生、最合用、最美趣”,分別包含了服裝美學、衛生學、人體美學的意義與指標,由此闡發而來的“實用、美觀、經濟”
原則長期以來被國內服裝教科書奉為設計經典。而改良中裝的標準是“使骨骼的美處能夠表現出去”,弱化“藏形”、“掩形”的傳統思想,強調以服裝來烘托人體的美,以達到異性之間互相吸引的目的,進而實現張競生所欣賞的以提升性的質量來改善人種的目的。
在吃飯方面,張競生宣稱創造美的飲食,乃是創造美的生命最緊要的原料,提出應學習西方人的分餐制,以改變中國人既不衛生,又易造成搶食肉菜的同桌共食的毛病;同時倡導吸味與吸氣相結合,並在一定時期完全不用外食,僅靠極微的身內熱力生存,而獲得精神上的極大愉悅的“內食法”,強調“內食法”是美的食法的真髓,是養生的最好方法,是把物質創造為精神上的最好技術。在居住方面,張競生認為“造屋要完全合於經濟、衛生、合用與美趣的四個意義”,並具體提出應將北京的四合院改為半圓式的“北房化”,以使空氣流通,光線充足,讓居住者得到以“天地為廬”,與“萬物為友”的自然美的陶冶。
張競生認為,美的人生觀的另一個特徵是能量擴張。他以江河取譬,說明美源於生命,開始其“能力”極其渺小,但經過環境“物力”同化後,積蓄為“儲力”,再外化為“現力”,也稱作“擴張力”。
這種人類擴張力共有五種,起於職業、科學、藝術,次為性育與娛樂,第三為美的思想,第四為情、知、志的發展,最後則是宇宙觀。
它們構成了美的擴張力,張競生分別從存在上的擴張、心理上的擴張和宇宙上的擴張分別詳加論述。
從存在上的擴張來說,包括了職業、科學、藝術、性育和娛樂等項。職業、科學、藝術,通常被視為三個獨立的社會生活領域,張競生則從美育角度出發,強調三者應是密不可分、三者合一的,即職業要做到科學化、藝術化;科學要做到職業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