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的行為之指南。”在逐項分析“美的人生觀”、“美的學說”、“美的生活”的主要內涵、重要價值和研究專案後,張競生著重指出,美的人生觀,是高出於一切的人生觀。美的學說與美的生活,是超出於一切別的學說與別的生活。世界人類皆當以這些美的觀念與事實為生存。尤其是我們中國人更要以這些美的觀念與事實,改變我們那樣醜的臭的人心,與腐爛的將歸於淘汰的社會。假使我人肯實在地把這些美的觀念和事實研究與實行起來,自然於個人上享受無窮的美趣,於學說上得到創造的功能,於社會上有了系統的組織。
這個啟事,是張競生研究美學的總綱,也是他考察人生與社會的初步心得。兩個月後,他的第一項研究成果——《美的人生觀》出版了。此前,北京學界曾發起一場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科學與玄學”,也即“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這場論戰是清華大學教授張君勱在《清華週刊》發表長文《人生觀》而引發的,該文的主旨是提倡抽象的唯心主義人生觀,反對現代科學。北大教授丁文江奮起反擊,發表《玄學與科學》,提出歐洲的破產是不是科學的責任、科學的方法是否有益於人生觀等問題,此後,又陸續發表《科學答玄學——答張君勱》、《玄學與科學的討論的餘興》等長文駁斥張君勱。梁啟超、任叔永、胡適、孫伏園、張東蓀、吳稚暉、陳獨秀等,紛紛著文參加論戰。張君勱是張競生在法國留學的同學,當年他還專門向張競生請教過如何研究哲學的問題,此次論戰,張競生正值陷身愛情定則討論的漩渦,根本無法顧及於此。但張競生對這個問題是十分關注的,他在等待時機,以他的方式來參與。這次《美的人生觀》出版,在《北京大學日刊》刊出的新書廣告寫道,此書“對於近來甚囂塵上的人生觀問題獨有精到的見解”,他以整本的著作來解剖和回答關係重大的人生觀問題。
張競生在北京大學任教前後六年,所上最重要的一門課是“行為論”(倫理學舊稱),其研究也最為深入、最為系統。在“審美叢書”
的總題目下面,張競生有一個龐大的著書計劃,將刊行六種書,一是《行為論採用“狀態主義”嗎?》,闡述行為論與狀態主義的異同;二是《行為論的傳統學說》,闡明傳統學說之不足倚靠;三是《行為論與風俗學》,研究風俗學與行為論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三種書是屬於“批評與破壞之性質”的,還有三種書是“為建設與實行上的研究”的。這三種書是:《從人類生命、歷史及社會進化上看出美的實現之步驟》、《美的人生觀》、《美的社會組織法》。
二、美治主義(2)
張競生正當壯年,雄心勃勃,學術上又淵源有自,厚積薄發。
由於種種原因,事實上,“審美叢書”只出版了《美的人生觀》和《美的社會組織法》兩種書。作為兩部重要的美學著作,《美的人生觀》和《美的社會組織法》出版後,立即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其中《美的人生觀》在短短兩年內,重印七次,成為名動一時的暢銷書。而正是這兩部書,開創了中國現代美學史上的重要流派,奠定了張競生在中國現代美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國現代美學的源頭在王國維和蔡元培。王國維第一個構建了美學本體論,提出了美學意境說,使美學學科在現代中國得以真正確立。蔡元培第一個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並以國之祭酒教育總長的身份親自推動和貫徹“五育”並舉的新的教育方針,即實行軍國民主義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及美育,使美育由精英階層徹底走向了普羅大眾。因此,在打造新的學科範型、搭建新的理論大廈中,王國維、蔡元培的作用不可替代,功勞不可湮沒。
作為美學家,張競生當然首先從理論上構建其美學體系。他的核心理念就是美治主義,即以美的原則規劃人生和治理社會。為此,他獨創了“美治”的概念,這是與史前的“鬼治”(顧頡剛語)、傳統的“德治”和現代的“法治”相對應的天才創造。在張競生的設計中,“先前的社會是‘鬼治’的,及到近世一變而為‘法治’,今後進化的社會必為‘美治’無疑。鬼治可以嚇初民的無知,但不能適用於近世。法治可以約束工業的人民,但極有妨礙聰明人的自由發展。至於我們所主張的美治精神,它不但在使人民得到衣食充足的需求,而且使他們得到種種物質與精神上娛樂的幸福。……總之,在這個美治的社會所有機關皆以‘廣義的美’為目的。”
張競生所謂“廣義的美”,是指包括了歷史進化、社會組織、人生觀創造,皆以這個廣義的美為目的,為根據,為依歸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