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rminator; 1984)、《終結者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1991〕;蒂姆?波頓(Tim Burton)〔《陰間###師》(Beetlejuice; 1988)、《蝙蝠俠》(Batman; 1989)〕,以及羅伯特?澤梅基斯(Robert Zemeckis)〔《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 1985)、《誰陷害了兔子羅傑》(Who Framed Roger Rabbit; 1988)〕。20世紀90年代,很多成功的電影出自於好萊塢文藝復興中這兩波連續浪潮的導演: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1993)、德?帕爾瑪的《諜中諜》(Mission: Impossible; 1996)、盧卡斯的《星球大戰首部曲》(The Phantom Empire; 1999),以及澤梅基斯的《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1994)、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Titanic; 1997),和波頓的《斷頭谷》(Sleepy Hollow; 1999)。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六部分 電影史(3)
主流電影的重新出現,也靠好萊塢以外的電影導演注入新鮮血液,很多導演來自海外——英國的託尼(Tony)及裡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澳大利亞的彼得?威爾(Peter Weir)和弗萊德?塞皮什(Fred Schepisi)、德國的沃爾夫岡?彼得森(Wolfgang Peterson)、荷蘭的保羅?沃爾哈溫(Paul Verhoeven),以及芬蘭的雷尼?哈林(Rennie Harlin)。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更多女性導演也在商業上獲得成功,像是艾米?赫克琳(Amy Heckerling)1982年的《開放的美國學府》(Fast Times at Ridgemont High)和1990年的《看誰在說話》(Look Who's Talking),馬莎?庫利奇(Martha Coolidge)1983年的《山谷女孩》(Valley Girl)和1991年的《激情薔薇》(Rambling Rose),還有佩內洛普?斯芬瑞斯(Penelope Spheeris)1992年的《反斗智多星》(Wayne's World)。
數字出身獨立製片的導演也轉移到主流中,與知名紅星拍攝中成本影片。大衛?林奇(David Linch)從午夜電影《橡皮頭》(Eraserhead; 1978)轉入經典電影《藍絲絨》(Blue Velvet; 1986),而加拿大籍的低預算恐怖片專家戴維?科恩伯格(David Cronenberg)拍過《毛骨悚然》(Shivers; 1975),以《死亡地帶》(The Dead Zone; 1983)(圖)和《蒼蠅》(The Fly; 1986)贏得更廣泛的賞識。“新新好萊塢”也從獨立製片中吸收了一些少數族裔導演。王穎(Wayne Wang)是最成功的亞裔美國人,作品有《陳氏失蹤》(Chan Is Missing; 1982)、《煙》(Smoke; 1995)。斯派克?李的《美夢成真》(She's Gotta Have It; 1986)和《馬爾科姆?X》(Malcolm X; 1992),為年輕的非洲裔美籍導演引路,如瑞金納?哈德林(Reginald Hudlin)〔《家庭派對》(House Party; 1990)〕、約翰?賽因萊頓(John Singleton)〔《街區少年》(Boyz N the Hood; 1991)〕、馬里奧?凡?畢堡斯(Mario van Peebles)〔《紐約黑街》(New Jack City; 1991)〕,以及艾倫和艾伯特?休斯(Allen and Albert Hughes)〔《威脅2:社會》(Menace II Society; 1993)〕。
但其他導演還是維持獨立,或多或少待在片廠的邊緣。在《天堂陌影》(Stranger Than Paradise; 1984)和《不法之徒》(Down by Law; 1986)中,吉姆?賈木許(Jim Jarmusch)在充滿飄零感的失敗者中呈現出一種怪誕、零散的敘事。艾莉森?安德斯(Allison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