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第2/4 頁)
吏部尚書一旦聯起手來怕不好對付,適才董誥的一段話已經讓嘉慶帝駁回了,也就是董誥了,換個別人也這麼說,說不定就會惹得嘉慶帝又大怒起來。而那託津的眼神始終就未離開嘉慶帝的面部,幾乎任何一個細小的表情,他都看在眼裡,惟恐放過。這個呢?戴衢亨想,他不會站在哪一派別的立場上,他的眼裡只有嘉慶帝,一切都憑嘉慶帝的意思行事,這倒不必過慮……真可謂絞盡腦汁,一陣盤算過後,他感到,自己必須先說幾句。
“皇上!”戴衢亨神情肅然,從座位上站起來,步至殿內,就要跪倒叩首。
“哎,朕不是說過嗎?免禮,坐下說吧。”嘉慶帝看著這位面容清秀的新任大學士,心裡喜滋滋的;此人在自己的面前,從來是胸無城府,率性天然,可又足智多謀。在他看來,戴衢亨不像董誥那樣深藏不露,也不像松筠愣言直性毫無方略,更不像百齡性情孤癖,故作清高,他不是官場鬥爭的勇士,而是一位極富情感的隨和的文人一樣,一切都那麼文質彬彬、謙謙坦坦蕩蕩的君子遺風。
“你回位說吧!”嘉慶帝略一點頭,面帶不易察覺的笑容。
謝恩過後,戴衢亨清朗的話聲就響在勤政殿內。“皇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臣以為,河臣們的弊端不是隻在今年才有所顯露,自從海事平定之時,又有哪年沒有災禍發生過。實際上,在海事未平之時,河事就已經存在,誠如萬歲經常訓示的那樣。”戴衢亨環視眾人,余光中,只有董浩在看著他,其餘的都在喝茶,吃著糕點。戴衢亨目光熱切地投向嘉慶帝,嘉慶帝乾咳了一聲,一陣茶杯蓋合的聲音響過,眾人都抬起頭來,正襟危坐,嘉慶帝點頭示意,說下去吧。
“萬歲曾說過,海事也好、兵事也罷,概可以一勞永逸,歸納起來,這是畢竟是人事啊。可治河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任何一個細微的差錯都可能導致功虧一簣,譬如,南河堅固了,但又久旱無雨,大堤植被死亡,土質松疏,風雨漫浸,就有洩漏的可能,一旦暴雨將至,勢必堤毀成災。東河修復完畢,極可能剛剛在竣工之際,或尚未竣工之時,陰雨連綿,連月不開,新近築就的堤壩也同樣受損,前年馬家樓漫水一事,即是明證。自去年入秋以來,整個黃河流域,烏雲遮天,秋雨連綿,像是有人把天捅了個窟窿,大雨起勁的潑灑,放著別的地方不說,就是上書房門口不也是水深過膝。從戶部趕到上書房時,見大門緊閉,趟水一看,裡面盡是水茫茫一片,這事過後,萬歲不也是知道嗎?是的,數年難得一見的大雨都下到地面,地面又能滲水幾許,還不是全流歸河裡,致使河水猛漲,下游不說,僅上游就猛漲起來。當時,日漲三寸,大家還不相信,唯有皇上深悟之,調撥大批抗災物資,才確保大堤無一險情的。當時,大堤閘門,減水壩、分水渠全部面臨嚴峻的考驗,這些情況不親臨者誰能知曉,因此,如此大雨過後,留下隱患處處,當也屬情有可諒。”
嘉慶帝一直在點頭稱許,只是到了這最後,眉頭才輕輕上挑了一下,很快又復平了。
嘉慶帝想批駁幾句,還沒等張嘴說話,朝班中忽地閃出一人,情急之中,語氣有些結巴。
“萬歲,萬——歲!”
順著聲音,嘉慶帝轉過目光,是託津,戶部尚書兼欽差大臣託津,只見他臉色漲得泛起陣陣潮紅,像剛喝了二兩二鍋頭,不顧嘉慶帝的一再明示勸解,推金山倒玉柱似的跪倒就拜。嘉慶帝心裡又是好氣又是好笑,心道,這個託津,你的意思朕早就明白了,哪有一點大臣的樣子,朕還一直想提拔你呢!看你這副猴急似的樣子,唯恐別人搶了他的先,但無論如何,就像喜歡戴衢亨一樣,嘉慶帝對託津越來越敢於直言表示欽佩,讚許,話雖說得不完全,可是,要看他的奏章也算是朝中的一枝筆了。關鍵在於,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像雨露一樣滋潤著嘉慶帝的心田,需要什麼樣的話,他都能及時地補充出來從而免了自己的許多不便之處,只要對他的話表示態度:贊同、默許或反對。對於託津來說,他無所謂,不會團贊同而沾沾自得,也不會因反對而垂頭懊惱,始終本著處處為自己設想的心情來表達每一句話。想到這,嘉慶帝說道:“託津,你是有發言權的。不急,不急,又沒人和你搶著說,起來吧,慢慢說,慢慢說。”
託津哪裡能放過這樣的大好時機,事關自己在嘉慶帝心目中的位置,他才不管其他人是怎麼看呢?這麼一大段的時間,他是幹什麼的?那就是用盡心機去分析、揣度嘉慶帝的每一句話,尤其是嘉慶帝在聽大臣們言論時的面部表情,在他看來,那就是資訊。儘管有時有不通的時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