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頁)
中海”,因此猶太人只能奮爭,用淚水、用吶喊,也更包括手中的武器和凝聚在這尖端武器上的才華。每個猶太軍人都被告之:猶太人輸不起哪怕一次戰爭,因為他們後面就是大海,無路可退。
事實上,對哈馬斯和傑哈德來說,時至今日,他們確實從未承認過有以色列這個國家。在他們的奮鬥綱領中,猶太人,都是侵略者,就好像是發現新大陸時的殖民者,他們註定要被趕走,或者被殲滅。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22。新“柏林牆”下的吶喊和眼淚(2)
哈馬斯呢?它又何嘗不是被逼迫到絕境。沒有一個人願做亡國奴,但現在,從哪個角度看,巴勒斯坦人都是亡國奴。不自由,毋寧死。這就是哈馬斯置之死地後的悲壯,也是一個又一個“肉彈”前仆後繼的根源。
生命是寶貴的,願意“引頸求一快”的巴勒斯坦人畢竟是少數。他們難道就沒有痛苦嗎?正是這種絕境,逼迫他們作出了抉擇。
“土地是我們的榮耀和尊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源泉……但現在,我們的土地將要被沒收,我們的樹木將要被伐倒,我們的房屋將要被摧毀,告訴我,我們該怎麼辦?”說這話時,巴勒斯坦人薩比薩利·奧佩短小灰白的鬍子微微顫動,渾濁的目光緊盯著我,一雙粗壯的手則用力地朝山下的橄欖林比畫著……
這是一次我在隔離牆邊採訪時記錄的。在兩年的採訪中,我見多了類似的憤怒和絕望;有時,巴勒斯坦漢子會猛擊旁邊的樹,樹震顫著,似乎不理解自己究竟犯了什麼錯誤;有時,巴勒斯坦人會舉起槍,“霹靂啪拉”朝空中亂射,然後是帶著哭腔的笑,說實話,有點猙獰,也讓我這個記者每每有一種恐懼。
但對奧佩,我還是很放心的。他一看上去就是那種很樸實的人,黝黑的臉膛總掛著一絲淳樸的笑,一如我國西北的許多鄉村漢子,粗壯,淳樸,善良。
對我說話時,奧佩的眼睛裡寫滿了焦慮,他不停地說,吐沫星子不停地朝外飛濺。看到我不自覺地後退幾步,他不好意思地抹抹嘴,聲音略微轉低一點,然後繼續說。
奧佩的家,就位於不遠處橄欖林中科伏薩村。這是一個約旦河西岸的小山村,西邊緊鄰著猶太定居點薩利特,猶太定居點往西不遠即是“綠線”——1967年“六日戰爭”前巴以停火線,跨過綠線再向西,才算是真正的以色列境內。
我是應一個巴以和平組織邀請去當地採訪的,到達科伏薩村時已是一個夏日的正午,行走在火辣辣的陽光下,突然看到眼前綠蔭一片的橄欖林,汗流浹背中頓覺絲絲清涼。在乾旱的巴以地區,遇到任何一片綠蔭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這片橄欖林是奧佩家數代人種植而成,一輩又一輩傳承、護理。橄欖樹斑駁的枝幹、嶙峋的表皮可以見證歲月的流逝。
奧佩介紹說,他有11個孩子,四個孩子已上大學,兩個在約旦,全家絕大多數開銷,就指望著這片林子了。
對很多人來說,橄欖樹可能是一種理想的化身,但像對奧佩這樣千千萬萬的巴勒斯坦人來說,橄欖樹就是一種倚靠。它代表和平,但更代表生活的安寧。伺候橄欖樹也不是一件容易事,雖然以前有豐有欠,但靠著這片林子,奧佩家的日子也還過得去。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雖然收穫在即,但這塊地連同橄欖林都將永遠別他而去。
說這話時,奧佩忍不住眼圈發紅。也是一條漢子,被逼到了這個境地!
這都怪猶太人要建的隔離牆。根據以色列原先的計劃,隔離牆將沿“綠線”修建。
所謂“綠線”,本也是戰爭的產物。1947年,聯合國分此地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48年,以色列宣佈建國,幾個小時後,阿拉伯的聯軍則兵臨城下。一番血戰後,阿拉伯佔據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該停火線在以色列地圖上呈現為綠色,即稱為“綠線”。
這條線,後基本被預設為巴以的國界。奧佩自然是屬於巴勒斯坦的,而且,幸運的是,他的橄欖林和房屋都位於隔離牆東側。雖然這道牆肯定會改變他們的生活。但至少,房屋和土地保住了。那麼生活基本上也就安穩了。
與其他鄰居的痛苦相比。奧佩一時覺得幸運無比,他這個五大三粗的人竟然抑制不住激動,哼起了多年未唱過的歌曲的調子,當然還不忘給夫人來上一個深吻。他夫人,則是羞澀的,一把把他推開;然後虔誠地感謝“安拉”。
但在巴以這個地方,幸運總是暫時的,變化總是徹底的,有時倉促得讓你甚至都無法適應。我常常看到那些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