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而對於後世史學研究來講,那些碎片除了有助於研究他本人以外,就基本沒有什麼價值了。
先前,我等草根曾經以為袁崇煥果真打死了努爾哈赤,因而愛新覺羅一家對他是恨之入骨,以至於文字獄期間就把他的書稿全給毀禁了,所以現在才是一片空白。但是後來才知道,原來乾隆還八方打聽老袁有沒有後人來著,連兒孫都想抱養,根本看不出是祖上有仇,反而像是再生父母、救命恩人一般。
再往後由於老袁名頭太大,都想沾光,以至於《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上顯示祖籍在“瀋陽地方”的漢軍正白旗的袁氏包衣中也有人號稱是他的後人(可老袁祖籍廣東),還居然寫進了《清史稿》'7',說是老袁的遺孤流落到了關外,說得是繪聲繪色、有模有樣的,不過老袁的妻妾都被崇禎發配到二千里外'8',而且是向南方走的,再怎麼發配也不會發配到後金的地盤上去,所以照此來推測,即便有所謂流落關外的,估計也是沒有名份的(俗稱二奶)。這事情是否屬實我們暫且不論,不過依照這樣的行情,估計老袁若真有什麼書稿也應該不會在禁燬之列,而現在之所以一本都沒有,那確實是因為老袁不是那塊材料。
孫老師呢當然就不同了,雖然他老人家“武不能定國(招致慘敗),文不能安邦(挖空財政)”,但作為“書生”還尚能著書立說,比袁同學一片空白要強出許多。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畢竟人家孫老師是教書先生,書生韻味還是很足的,也好編個書稿。
比如,自己的奏疏湊一本,守遼的事蹟也算一本,自己的隨筆、詩稿也合一本,其他的活兒也攬,如高陽縣的縣誌也算一本(孫大人祖籍高陽),而這個套路在當時也幾乎是個慣例,但凡感覺自己有些書卷氣的人通常都是如此,也沒太多新意,該系列分別對應的是孫大人《督師奏議》、《督師全書》、《高陽集》、《高陽縣誌》等相傳而有之的著作。另外,孫大人似乎官癮也不小,對為官之道還頗有興致,相傳還有《古今中官志》這樣的著作。
而孫老師最為有名的書稿要算《車營百八扣答說合集》了,這是一本記錄車營戰法、陣法以及練兵方略的書籍,所以對後世具有些研究價值,只不過對於當時,貌似少了些實用價值,因為孫老師在遼東混跡那麼些年,戰績實在乏善可陳,就連以“光輝形象”載入史冊(明史)的部分,也只有敗仗的記載,而沒有勝仗的記錄(想吹噓一把都難)。
--------------------------------
'1'【《明史職官二》卷七十三“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僉都御史銜者,有總督,有提督,有巡撫,有總督兼巡撫,提督兼巡撫,及經略、總理、贊理、巡視、撫治等員。”】
'2'【《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一】
'3'【閻崇年著《袁崇煥傳》“王在晉既無遠略、又無膽識,既無兵略,又無智慧。”】
'4'【《明熹宗實錄》卷二十“升兵部左侍郎王在晉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經略遼東、薊鎮、天津、登萊等處。”】
'5'【《明熹宗實錄》卷十九“命禮部右侍郎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
'6'【《明熹宗實錄》卷十九“升兵部主事袁崇煥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監軍。”】
'7'【《清史稿·列傳第二百四十七》“富明阿,字治安,袁佳氏,漢軍正白旗人,明兵部尚書袁崇煥裔孫。崇煥死,有家屬流寓汝寧,有子文弼,從軍有功,編入寧古塔漢軍。五傳至富明阿,以馬甲從徵喀什噶爾,授驍騎校,升參領。”】
'8'【《崇禎長編》卷三十七“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餘俱釋不問。”】
第五章 王在晉筆下有三朝
若將孫、袁二位大能攢的這些墨水跟那位因被視作“廢柴”而聲名狼藉的王同學一比,那就確實顯得寒磣了點兒。王同學出生於河南浚縣,據浚縣的資料介紹,他跟孔子那位高足——子貢是同鄉,其一生著作甚豐,有《越鐫》、《歷代山陵考》、《海防纂要》、《總部疏稿》、《經略撫齊中樞疏》、《龍沙學錄》6卷、《通漕類編》9卷、《岱史》、《遼記附述》、《遼評紀要》、《評遼續記》、《蘭江集》、《寶善堂集》、《西坡漫稿》、《西湖小草》等'1',涉獵極為廣泛。
其中,《越鐫》、《海防纂要》、《通漕類編》三本被後世廣泛用於研究明代航海、貿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