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牡匚揮攀疲�腖�鞘欠衲芄壞髡�約旱納緇嵛恢茫�諞允諧【�夢�韉嫉納緇嶠峁怪性擻迷�械納緇峁叵底試礎⑷�ψ試春橢�蹲試從洩兀弧÷窖б眨煌�耙�椋��255頁。而戴維·古德曼在山西的研究則發現,中國現在的中產階層,無論是私營業主,還是國有企業的經理,都與國家及黨的組織有著良好和密切的社會關係,這是他們獲取經濟資源的前提之一。David Goodman; “The New Middle Class”; in Merle Goldman & Roderick MacFarquhar(ed�);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 最好的txt下載網
雜領:中國的中產階層(3)
其二,在西方,老式中產階層的產生和新中產階層的產生前後相距一個世紀以上,前者主要是工業化的產兒,後者是工業化向後工業社會轉變的產兒。但在1978年後的中國,這兩個中產階層群體則基本上是接踵而至的。這是因為,中國的老式中產階層如私營企業家、鄉鎮企業家以及小業主等,嚴格說並不是工業化本身的產兒(在1978年前,中國的工業化就取得了相當的進展,並建立了現代國家制度和科層制體系),而是改革開放後市場轉型的結果;而改革開放則將中國社會推進到世界的舞臺上去,並很快在它的工業化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包含第三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等後工業成分在內的經濟體系,而這一切都是包括專業技術人員和經理階層等新中產階層在中國社會浮現的前提。老式中產階層和新中產階層出現的時間間隔之短,從1980年代全社會關注的“腦體倒掛”現象到1990年代很快成為“腦體正掛”中能夠獲得一種感性的證實。現在,中國大陸社會新老中產階層並存發展的態勢,或者說在中產階層成長過程中體現出的鮮明的異質性,使得我們能夠將其形象地稱為“雜領”(multiple collars)。
中國大陸中產階層成長的異質性,與現代化程序稍稍領先於中國大陸的韓國、香港、新加坡和臺灣,即所謂亞洲“四小龍”地區十分相似。蕭新煌等人的研究發現,“在東亞四國或地區,一方面,職員、經理人員、職業和技術工人的數量同工業體力工人一樣迅速增長;另一方面,小業主的規模不但沒有衰減,而且隨著近來的後福特主義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到發展中國家的重構生活活動的趨勢而穩定擴大。結果,在東亞出現了老中產階層(小僱主、小資產階級)和新中產階層的同時增長。”Hsiao; Hisn�Huang Michael (ed�); Discovering of The Middle Classes in East Asia; Taipei; Taiwan: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c Sinica; 1993; p�1�看來,無論在中國大陸,還是在亞洲“四小龍”地區,多種經濟形態的並存,是使新老中產階層能夠共時態並存的基本前提。
社會轉型與中產階層的興起(1)
在西方,工業化及向後工業社會的轉變是中產階層產生的社會背景,但在中國,工業化本身並沒有對包括中產階層在內的中國社會的階層變動發生必然的影響。我們看到,工業化的背景是在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及由此引發的大規模的社會轉型下發生作用的。
這樣的結論基礎是,儘管在1949~1978年的30年間,中國的工業化也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它的年平均增長率即使去除災難性的大躍進年代(當時最高的年度曾達到110%)也在7%左右。但是,除了遏制中產階層滋生等政治手段外,另一些經濟方面的原因,也使中國中產階層的產生即使在經濟上也是一個夢想。政治上的做法包括兩個似乎對立的方面:一是在工人、農民的對立面維持了一個“符號性”的剝削階級達30年之久。本來,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為了鞏固新的基層政權和革命的成果,防止已被推翻的地主和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反抗和破壞,在革命勝利後的一段時期內使用階級身份符號體系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後來這一符號體系的使用不僅延續了30年,而且被擴大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連上述“階級敵人”的子女也被打入城鄉人口的另冊。有關中國農村的具體論述參見周曉虹《傳統與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