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是人們展開其社會關係的空間,在這種空間區隔的背後起作用的必然是消費觀念所造成的關係分合的區隔。G6與同事劉的關係其實正是很好的說明,可以說她們的交往始於消費,基礎是共同的消費觀念,而這種關係進而延伸到她們生活中的其他方面。G6所談到的有關她美容的問題,其實也是這樣一種關係整合的表現。值得注意的是,“理髮風波”中表現出的更多的是消費對於不同階層群體之間的關係區隔:透過消費,不同階層的群體之間保持並拉開距離,形成關係上的遠近之別;而G6與劉的交往及美容消費則表現了由於消費觀念不同所導致的同一階層內的關係分化,認識到這一點在目前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也就是說,由於目前我國城市中產階層在消費觀念上並沒有達成一致,這種關係區隔也會在階層內形成區隔,而這種區隔顯然是在階層間的分化的基礎之上形成的。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階層消費的社會效應(7)
G6的生活中所表現出的消費對於社會關係的聚合情況在另外的訪談中也得到進一步的反映,且更加明顯。Z11和Z12是一同接受訪談的同事,她們兩人的消費水平相近,在消費對人際關係的影響上她們持相似的看法。在選擇購物的同伴時,Z11的看法是:“應該是跟自己的品味、格調差不多的人吧。是跟自己的消費能力、選擇觀念一致的。好像我們這些人(同事)基本上還都比較接近。”Z12的看法是:“肯定是有相同的消費能力,否則,如果我在買她又不買,或者她在拼命買,而我又買不起,肯定會影響購物情緒的。”
從對此二人的訪談中可以明顯感覺到,消費對人際關係的影響主要是透過將品味、格調、消費能力、選擇觀念相似的人聚合在一起,如果消費能力不同的話,人際關係可能會受到影響。Z11和Z12對於自己、對於自己的朋友的消費能力基本上都有一個大概的認知,這是她們判斷、選擇消費同伴的因素之一。但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即她們的消費同伴除個人喜好上的相近外,職業、收入、社會地位等基本上相近,這其實是她們消費的基礎與前提。Z11也曾談到她的朋友雖然與她經濟收入上差別較大,但購物的次數也較多,二人趣味相近。但訪談中我瞭解到,Z11的丈夫收入不菲,而最主要的是她自己的社會地位並不比其朋友低。
在有關國外的中產階層家庭消費研究中,家庭消費的性別差異問題表現得比較突出:或者中產階層家庭的專職婦女成為凡勃倫式的“代理消費”的典型,或者基本上由他們完成家庭的消費活動。西莉亞·盧瑞:《消費文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第134~148頁。我們在調查中也發現這種差別,即中產階層家庭大多數具體的消費是由女性完成的。所以,購物作為關係整合的手段在她們的生活中表現更為突出。對於中產階層家庭的男性而言,這種消費對社會關係的影響表現如何呢?
由於調查時的住所離G1家不遠,因此他成為我能夠就近參與觀察和深入訪談的個案。G1的消費層次較高,有車有房,出手大方,交往面很寬,人際往來較多,從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從G1的例子中不難發現中產階層家庭中男女的消費區隔方面的差異:如果說中產階層女性將消費作為建構其社會關係的一種方式,她們是在消費中交往,那麼對於中產階層男性而言,他們是在交往中消費,也就是說他們是基於關係之上或者企圖建立關係的消費,在這裡顯然消費的重要性大為不同。但共同的一點是,這種消費區隔的邏輯與性質是相同的。在G1談到買車問題時,這種邏輯表現出來。他認為買車使得他自己的人際空間加大,即“交往的圈子也大了,出去的場合也多了”。而且從他們單位在一次寒假組織的車隊出遊可以看出,在這種活動中,車其實成為一種聯絡與交往的工具,自然,也成為關係分隔的一種工具。從G1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消費在他建立自己社會網路中的關係的地位:其一,正如G1所說的,這些人能夠在一起玩樂主要是脾氣相投,關係好,但隱含在其中的一個方面就是消費觀念較為一致,否則這種交往可能會中斷,即所謂“人以群分”,如果以前人們主要是以職業、工作等聚合在一起的話,那麼現在消費成為又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在生活中並不鮮見。其二,在目前,越來越多的社交場合是與消費場合疊加在一起的。在消費中交往,在交往中消費,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消費的一個重要內容。這樣,消費成為與人們交往相伴的、有時甚至是決定親密關係分與合的重要因素。其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追求的不僅僅是消費的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