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2/4 頁)
不僱用家庭以外勞動力的小店東)韌性延續和削弱;舊中產(小僱主)階層和新中產(專業白領和管理白領)階層的同步壯大;以及資本家的凝結和坐大。蕭新煌:《變遷社會與人群變遷——講座》,臺北:《階級轉型與中產階級的崛起》,2003。
換言之,二戰後臺灣社會已經呈現出現代資本主義階級結構的雛形,尤其是在1980年代以後,此一變遷趨勢特別明顯。雖然它還在形塑當中,但明顯的跡象是“傳統”階級(如小農、小資產階級)持續式微削弱,“現代”階級(勞工、中產和資本家)則上揚擴大,社會流動的頻率則頗為可觀。陳光興:《臺灣消費社會形成的初步思想》;臺灣清大亞太:《文化研究室城市中華人的文化生產論壇——專文》。
。 想看書來
臺灣社會經濟結構的流動與轉變影響(2)
隨著新階級的崛起,上述垂直社會流動也在1990年代逐漸降低,過去大量湧現的“多元階級家庭”勢必將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未來“單一階級家庭”的浮現。更值得注意的結果是“家庭主義”過去所發揮淡化階級利益矛盾的作用將逐漸消失,階級矛盾和衝突的可能性亦將加大。相當可能的另一結果是,階級差異在下一世紀初將躍升成為集結、動員利益分配和價值衝突的主要來源。因此,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的問題勢必成為21世紀臺灣社會的衝突點。 蕭新煌,同前引文;2003年3月。
2�社會階級的重新分佈(見表1)
1990年代的臺灣階級結構已相當呈現出成熟的現代工業資本主義的色彩。在整個臺灣,勞工是比例最重的階級(40�3%),其次就是中產階層(33�6%),其中,新中產階層(24�9%)又遠大於舊中產階層(小僱主)(8�7%)。因此,新中產階層已儼然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次階級,其比例是24�9%。這說明此一新興階層在工商資本主義化的臺灣已躍居很關鍵的位置。蕭新煌,同前引文;2003年3月。
表1臺灣的社會階級分佈表單位:%臺灣/1992臺灣/1992Ⅰ�資本家2�3Ⅱ…2…2專業白領10�3Ⅱ�中產階層 33�6Ⅲ�小資產階級17�7Ⅱ…1舊中產階層(小僱主)8�7Ⅳ�勞工階級40�3Ⅱ…2新中產階層24�9Ⅴ�小農階級6�1Ⅱ…2…1管理白領 14�6樣本數1089注:Ⅱ…2新中產階層:為受僱者,不靠資本或勞力獲取其階級地位,而是憑其技能知識專業獲得職業和階級地位的白領階級,這又包括Ⅱ…2…1管理白領:指的是那些負擔管理其他員工工作的責任者,以及…2…2專業白領:指的是那些不負擔管理其他員工之責,且在工作內容(如上下班、工作步調及工作內容三方面)亦不完全受人決定,而是由本人或別人一起決定之專業白領者。Ⅲ�小資產階級:亦為自僱者,但不僱任何家庭以外之成員,同時本身所從事為農業以外之行業。有藍領勞工和低階的固定文書服務白領工作者。Ⅴ�小農階級:與小資產階級同為自僱者,也不僱用家庭成員以外的勞工,但屬於農業部門者。Ⅳ�勞工階級:為受僱員但不屬於上述新中產階層中的管理白領或專業白領的人。臺灣中產階層的人口特徵
除了客觀的階級分類已如上述之外,也發現不論是哪一個階級的成員在主觀認知上有相當高程度的階級區分感,亦即認為臺灣社會有不同階級的區別存在事實。大都各自建構自己的階級歸屬,認為自己是屬於某一個階級而與其他不同。在臺北更可以看出,各個階級的人都感到不同階級之間有著利益的衝突和矛盾,其中以新中產階層對這種階級利益的矛盾抱持最敏感的反應。以下是八項對臺灣中產階層的重要社會人口特徵的勾勒:
1�中產階層相當程度集中在私人和民間部門。其中舊中產階層(小僱主)顧名思義,全部都在私人部門從事工商活動,而3/4以上的新中產階層也都是受僱於私人部門,約只有1/4是在公家部門。
2�中產階層的男女性別比例,大約是在7∶3之譜,其中新中產階層的女性所佔比例要比舊中產階層高些,尤其明顯的是女性專業白領所佔的相對重要位置。
3�臺灣的中產階層,尤其是新中產階層,較傾向於比資本家和小資產階級年輕。新中產平均又比舊中產年輕些,而專業白領有比經理白領年輕化的趨勢。
4�臺灣的新中產階層平均教育程度比舊中產階層高。整體而言,中產階層又比其他階級的教育水準高,新中產階層尤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