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孫子》,方法很對,主要是據類書引文,研究早期面貌。宋以後的情況,楊炳安《孫子集校》(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做過全面調查。他的工作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為我們理出兩大版本系統,二是在客觀上證明,宋以下的版本,其實不值得校勘。我在上面提到的兩本書,對校勘也進行了總結這兩本書,均已收入中華書局剛剛出版的拙作《〈孫子〉十三篇綜合研究》一書。。
讀《孫子》,基礎的基礎,是五件事:第一是細讀原典,第二是精研舊注,第三是考證源流,第四是分析結構,第五是解決詞語上的難點,讀不懂的詞語,別輕易放過。
除我在《吳孫子發微》中提供的書目,大型參考書,還有兩種,可供查用,但價格比較貴。一種是《孫子整合》,24冊,謝祥皓、劉申寧輯,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一種是《孫子兵學大典》,10冊,邱復興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以上,是就《孫子》談《孫子》。
如果大家對《孫子》比較熟了,我建議,大家可以讀一下《武經七書》的其他幾種,還有上面說的其他兵書,包括出土的兵書。明茅元儀說,《孫子》寫得最好,其他兵書,不過是《孫子》的註疏(《武備志》卷一《兵訣評》序)。明李贄的《孫子參同》,就是把其他兵書,還有史書中的戰例,分門別類摘出來,用來注《孫子》。這個讀法很好。
另外,我們真想從《孫子》學點什麼,特別是學它的兵術和思想,還要把它放進軍事文化史和思想史來讀。這是下一講的內容。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講 怎樣讀《孫子》(1)
《孫子》的讀者很多,各種各樣。讀者不同,興趣不同,讀法也自然不同。軍人有軍人的讀法,文人有文人的讀法,其他人有其他人的讀法,古今中外不一樣。我自己也有我自己的讀法。
這裡做一點簡單的介紹。
(一)傳統軍人的讀法
《孫子》是一部兵書。兵書主要是軍人寫的,也是寫給軍人看的。
歷史上,《孫子》的讀者主要是軍人。如宋代武舉,既考馬上馬下,武功如何;也考《武經七書》,文章如何。《七書》的第一部就是《孫子》。
兵書本來是寫給軍人看的,但很多軍人都不讀書,更不用說讀兵書。
軍人讀兵書,最看重用。他們的讀法,一是喜歡直接讀原文,讀書不求甚解,比如宋以來的《武經七書》,就是這麼讀,白文無注;二是有注,也力求簡明扼要,比如元豐初刻本的《武經七書》,原來有曹注,曹注非常簡短;三是不尚空言,注重例項,老師教學生,喜歡援引戰例,用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來講話。
戰史是用流血的經驗寫成,戰例對軍人最有用。讀兵書,從戰例入手,是對頭的。
漢朝讀《孫子》,最出名,莫過韓信。他行師用兵,常活用《孫子》(《史記·淮陰侯列傳》)。但當時的軍人不一定讀。如驃騎將軍霍去病,漢武帝教他讀“孫、吳兵法”,他就不讀,說“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當時讀兵書,很重史書中的戰例,和歐洲的傳統差不多。如光武中興,立大功的馮異,這個徵西大將軍,原來是讀書人,就以精通《左氏春秋》和《孫子兵法》而出名(《後漢書·馮異傳》)。三國,吳將呂蒙,本來不讀書,孫權勸他讀書,他說軍務太忙,沒時間,不讀。孫權說,我又沒叫你死摳經書當博士,從前,光武帝也忙軍務,卻手不釋卷,人家曹操,年紀一大把,也老而好學,你還不給我趕緊去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還有三史(即《史記》、《漢書》和《東觀漢記》)。他叫呂蒙讀的,也是兵書和戰例。呂蒙讀了,簡直好像換了個人,魯肅誇他學問大,不再是以前的“吳下阿蒙”,他自己也說,士隔三日,當刮目相看(《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孫權出富春孫氏,號稱孫武之後(《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他喜歡讀兵書,要部下也讀。
兵書有用,但怎麼用是大問題。用得不好,還不如不讀。
(二)傳統文人的讀法
兵書是什麼人寫的?主要是軍人。但古代也有其他人寫兵書,不一定全是職業軍人。比如,《墨子》講城守的各篇,還有《荀子》中的《議兵》,漢以來都認為是兵書,就不是軍人寫的。宋代的文人,也經常摻乎軍事,有些作品,就是出自文人的筆下。文武有分工,其來尚矣,但自古軍中就有文職,搖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