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5)《尉繚子》。五卷,二十四篇。
(6)《黃石公三略》。三卷,分上略、中略、下略。
(7)《六韜》。六卷,每一韜是一卷。銀雀山漢簡、八角廊漢簡有《太公》古本,其中與今《六韜》有關的文字,面貌差距很大,《群書治要》引《六韜》和敦煌本《六韜》也不同於今本《六韜》。《六韜》也是一個改編本。
《武經七書》是刻於宋神宗元豐三年到六年(1080—1083年)。但《太平御覽·引書目》有《兵法七書》,可能是它的前身。《兵法七書》和《武經七書》可能不完全一樣。比如《問對》,可能就是重新整理。
宋代的注家,主要有四家:梅堯臣、王皙、何延錫、張預。
梅堯臣的注,三卷,原有歐陽修的序。
王皙的注,三卷,對原文有校正。
何延錫的注,三卷。何延錫,生平不詳。
張預的注,三卷。張預,字公立,北宋東光人(今河北東光縣人),生平不詳,除《孫子》注,還有《百將傳》,在名將傳類的古書中,它是第一部。
這四家注,我叫“宋四家注”,單行本都已亡佚,只能看《十一家注孫子》。《十一家注孫子》,後面還附有鄭友賢《十家注孫子遺說並序》。鄭友賢,生平不詳。《遺說》也不是專門的注。
《十一家注孫子》,也叫《十家注孫子》,“十家”是前唐二家注,加唐四家注,加宋四家注。“十一家注”是再加杜佑注。元明以前的舊注,凡是留下來的,幾乎全都進了此書。
(三)最低限度參考書
研究《孫子》,書很多。我讀過的書,絕大多數不值得讀。過去,我寫《〈孫子〉古本研究》和《吳孫子發微》,是替大家看書。神農嘗百草,一日七十毒,中毒不可免,但沒有必要再重複。書,總是越讀越少,而不是越讀越多。少則得,多則惑。
(1)著錄。過去的參考書,主要是陸達節的《孫子兵法書目彙編》(重慶:軍訓部軍學編譯處,1939年)和《孫子考》(重慶:重慶軍用圖書社,1940年)。現在找書,可以看兩本書,一本是於汝波主編的《孫子學文獻提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年),一本是穆志超、蘇桂亮主編的《著述提要》(收入邱復興主編的《孫子兵學大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八冊)。
(2)文字。從前,善本是公私秘藏,不易見,清孫星衍刻的本子就是最好的本子。三類版本,他刻過兩種,一是刻影宋本《魏武帝注孫子》,二是刻《孫子十家注》。此人對《孫子》情有獨鍾。他姓孫,自稱“孫武之後”,有光宗耀祖的巨大動力。研究《孫子》,清代學者,他功勞最大。前書,我們要感謝他。因為該書原本已經失傳,他的本子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後書,早先,宋本(《十一家注孫子》)不易見,明本(一般叫《孫子集註》,有談愷本和黃邦彥本)也不易見,孫星衍發現明華陰《道藏》本,趕緊印,是最普及的本子,現在有宋本,可以代替它,但以前是獨一份。《武經七書》本,有《續古逸叢書》影印的日本靜嘉堂文庫本,這個本子和《魏武帝注》本是出於一系,有《魏武帝注》本,也可以不讀它。現在,研究文字,可看我的《〈孫子〉古本研究》。宋以前,簡本和古書引文,我做了全面蒐集和分期排隊,極便參考。宋以來,典型版本,我也做過橫向比較。相比之下,《魏武帝注》本最好。宋以後,都是重複,不必校,不必讀。
第一講《孫子》是一部什麼樣的書(10)
(3)注本。過去讀《孫子》,主要是軍人。他們讀的都是《武經七書》。學者盛稱的金施子美《武經七書講義》,明劉寅《武經七書直解》和趙本學《孫子校解引類》,清朱墉《武經七書匯解》,都是屬於這個系統。這些書,除了研究學術史,沒有太大價值。清代,考據學發達,但《孫子》沒人理,沒有一流學者做深入研究。孫星衍也沒有注《孫子》。他們的注,也多半不必讀。我認為,讀舊注,還是宋本《十一家注孫子》最好。另外,我的《吳孫子發微》,是全面研究《孫子》的文字演變,針對所有疑難詞語做深入考證,並附有白話翻譯的書,也是便於參考的注本。《〈孫子〉古本研究》的下編還彙集了我歷年考證《孫子》文字和詞語的有關文章,是寫作《吳孫子發微》的素材和研究基礎,請參看。
(4)校勘。清代學者沒人理,國家圖書館有個王念孫校本,只是過錄本,我看過,沒什麼價值。清代,貢獻最大,還是孫星衍。孫氏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