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釁胩氐悖�粲諂胂低場�
第一講《孫子》是一部什麼樣的書(4)
下面,再說魏。
魏是三晉之一。晉是周成王時就已立國。東周,周天子從陝西搬到河南洛陽來,是靠晉、鄭保護。鄭是執政大臣,在畿內有封地,春秋早期,活躍過一段,後來衰落。長期拱衛京師的,是晉國。春秋晚期,晉是北方的超級大國,楚是南方的超級大國,戰車最多,軍隊最龐大。
嶽麓書院,門口有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曾國藩以來的湖南,人材濟濟。當地特產是革命家,國民黨,共產黨,兩邊都有。但春秋時期的楚,主要是湖北一帶。楚國出賢大夫,但經常叛逃,主要是上晉國。晉國是當時的“美國”。這叫“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晚期,晉、吳是一撥,楚、秦是一撥。南北對抗,主要是晉、楚之爭。
晉國很重要。
晉國的兵書有《孫軫》(先軫的兵法)、《師曠》、《萇弘》,都已失傳。
戰國時期是兵書的黃金時代,三晉仍很重要。早期,三家分晉,魏國最強大;中期,齊國最強大;晚期,秦國最強大。魏國曾顯赫一時。
魏國的兵書,有《吳起》、《李子》(李悝的兵法)、《尉繚》、《魏公子》(信陵君無忌的兵法)。流傳後世的,是《吳起》和《尉繚》。
同屬三晉的韓、趙,也順便說一下。
韓國沒有兵書傳世。
趙國,戰國晚期,也是軍事大國,它有兩種兵書,一是今《荀子》中的《議兵》篇,原來也是單行,《七略》收為兵書;二是《龐煖》,龐煖是趙孝成王的將軍,號稱臨武君。他的老師是楚國的鶡冠子。《龐煖》只有三篇,今《鶡冠子》有《近迭》、《度萬》、《王》、《兵政》、《學問》、《世賢》、《武靈王》六篇,內容是記龐子問兵於鶡冠子。龐子即龐煖(《武靈王》作龐煥,陸佃注說煖“或作煥”,但又說“龐煥蓋煖之兄”)。這六篇東西,或與《龐煖》有關。
三晉之外,北方的軍事大國,還有秦國。秦有《公孫鞅》(商鞅的兵法)、《繇敘》(由余的兵法),沒有留下來。
楚國兵法有《楚兵法》、《景子》、《蒲苴子兵法》,也都亡佚。但《鶡冠子》,其中有談兵的內容,如上言龐、鶡問對,還有《世兵》篇,都是談兵,《七略》也列為兵書。
吳有《五子胥》(伍子胥的兵法),越有《范蠡》、《大夫種》(文種的兵法),都是託名吳、越兩國的名人。
南方的兵書,大多亡佚。只有《五子胥》,兩《唐志》還有《伍子胥兵法》,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六有《伍子胥水戰法》的佚文。
另外,出土發現,也有一些兵書,如《吳孫子兵法》佚篇、《齊孫子兵法》(即《孫臏兵法》)、《地典》、《守法》、《守令》、《王兵》、《奇正》、《蓋廬》、《曹沫之陳》等,我在《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中做過介紹,可參看。
上面說的《議兵》,是記趙孝成王時,荀卿和臨武君的辯論。這篇東西,等於一篇軍事評論,它對戰國的軍隊做了比較和總結,值得一讀。
荀子是趙國人。三晉地區,儒學發達,刑名法術之學也發達。他是儒家,但不是一般的儒家,而是制度派的儒家,講帝王術的儒家。韓非、李斯都出自他的門下。荀子老壽,活了九十多歲,整個戰國晚期,他都見過。他是當時的國際學者,在臨淄的稷下學宮留過學、講過學,三為祭酒,是學宮的主持人,等於齊國科學院的院長,他還遊歷過秦國和楚國,東西南北,全都轉過,見多而識廣。
荀子的辯論對手是臨武君,他和荀子辯論“兵要”。臨武君推崇孫、吳之術,荀子不同意。他把古今的用兵分為三等,上等是三代的王者之兵,中等是春秋的霸者之兵,下等是戰國的盜兵。他罵盜兵,但給我們介紹了這些虎狼之兵。盜兵分三等,誰最厲害?荀子的說法是,齊國的軍隊不如魏國的軍隊,魏國的軍隊不如秦國的軍隊。總之是東不如西。語云,“關西出將,關東出相”(《後漢書·虞詡傳》),東邊的人文化高,西邊的人能打仗。
戰國的兵法,情況正相反,是西不如東。孫子比吳起出名,吳起比商鞅出名。有學問才有好兵法。
上面,我們說,齊國兵法最發達。齊國兵法是以《孫子兵法》、《司馬法》和《太公兵法》為代表。這三本書,又以《孫子兵法》最著名。
《孫子兵法》是講謀略的代表,《司馬法》是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