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頁)
,任何題材都不會過時,。。。 孟曉 發表於 2011…3…11 21:42 。兩位都說得很好,再頂!
70樓信馬由韁:一直跟讀這個帖子,很喜歡這樣的討論。本人淺見,人生既有喜怒哀樂,知青是我們這代人在當年社會大環境下的一種生態,喜怒哀樂皆應有之。只要不是唯文學而文學,真實的知青百態都可以寫得。喜歡樓主的文字,柳兄的觀點也贊同,只是一部作品不可能有太多的擔當,柳兄不必太顧慮,*實的知青才是最重要的,有知青生活做基礎,以老兄的才學,相信定能成就好作品。多角度、多形式的知青文學作品才能給後輩留下真實的知青形象。
未完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八、
致柳樹坪 兼議知青文學 八、
71樓孟曉:“兩位都說得很好,再頂!”——謝謝大隊部再給力!此帖已經成為茶座點選率最高的書評帖了,可見知青文學在我們胸中仍牢牢地佔據著它一席無可撼動的地位。它不會因歲月的流逝而從我們的記憶中消失;它不會因環境的改變而被人們漸漸地遺忘,它不會因個人境遇的差異而遭到社會冷遇……因為:知青文學是反映數千萬失落過青春花夢的莘莘學子的藝術創作,知青文學是鐫刻著數百萬老三屆酸甜苦辣人生跋涉的無字碑,知青文學是描繪數萬姐妹在生存泥淖中屈辱掙扎的畫面啊……
72樓隱士安:當過知青的人;的確是知道艱難苦楚的;就拿下得沅江的知青;如果在那裡經歷過春、夏、秋、冬;並參與過那四個季節農活勞動的;可以說;在城裡工作單位的任何工作勞動的艱辛程度;比起在農村時勞作的心情、環境、強度綜合性那可差遠啦。所以;當過知青的人;在以後回城的工作、生活中一般是冒得邁不過坎的;這就是當過知青人;引以自豪和驕傲的真諦所在。
73樓柳樹坪:很多詞彙需要加以嚴格界定,比如我前面反對過的所謂“知青精神”,二馬抱著孩子參加自考,椰風說的“有知青經歷墊底,這輩子沒有我過不去的火焰山了”,若以“知青精神”名之,我想沒有任何當過知青的人會反對。那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知青版,是千古不變的硬道理。可要把知青精神歸結為腳踩淤泥心懷天下,我絕不同意!我沒有過這種情懷,當年高唱此調的,恐怕也多有心不甘情不願地故作豪壯態者,我就見過不少。如果今天仍這麼說,那就要不是地位不同了,對當年的事情有意無意地加以心理過濾,而“總結”出來的,要不乾脆言不由衷另有所圖。這個問題,在談知青文學的時候,是不能不分清楚的。因為不弄清這個根本問題,作品的思想的真假與高低就是截然不同的。
74樓艾木地:我當知青的最大收穫是接觸、瞭解了中國社會的最底層,知道了許多事情的真相,同時也明白了宣傳多是謊言。遺憾的是,這樣的經驗直到今天還非常有用。
75樓asd99999:“可要把知青精神歸結為腳踩淤泥心懷天下,我絕不同意!……”我同意柳樹坪以上見解,我們不沉湎於過去的苦難,更不能為某種目的去粉飾過去的悽風苦雨,文學作品只有反映真實的人性才有生命力。
76樓海客瀛談:
“男人不要訴苦,但要搞清楚為什麼受苦,是誰、為什麼製造了苦難。搞清楚這些,才能使世界更美好一點、人間的 。。。 ”
哥巴兄說得好!我非常贊同你的意見!苦難既然已經出現。是誰也掩蓋不了的!應當追究的是,誰造成的苦難?歷史留給我們什麼樣的教訓?那些高唱“青春無悔”調調的人,這些年來,已經霸佔和盤踞了整個所謂“知青文學”的領地,好像繼續在宣揚這不是一場災難。而是“很有必要”的義舉,這不僅與當今的社會生活毫無共同之點,而且是明目張膽地為“上山下鄉”招魂!
苦難既然已經存在,由誰來訴苦?當然是承受過苦難的人,但不必只是女人。王蒙作為一個也曾經受過苦的人卻說出極不應該說的話。“男人不要訴苦”,好像誰訴苦,誰就不是男人!骨子裡無非還是幾千年來蔑視婦女的封建餘孽在作祟。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是“只因未到傷心處”的。傷心落淚本是人之共性,流淚並不是女人的專利。
王蒙早年發跡,一篇報告文學青雲得路,中年打為“右派”歷盡坎坷,晚年“彈冠相慶”高踞要路,人生起伏,可謂浪瀾壯闊。在今天,其內心深處也未必是那麼平和。而只是故作平和之態,不過是為了宣示自己的豁達和大度,但是,不小心卻露出一副“沐猴而冠”小人得志的醜惡嘴臉。說出這樣的話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