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吃胡蘿蔔,所以才會長鬍子。你如果也不吃胡蘿蔔的話,也會像爸爸一樣長鬍子的!”
到底這樣的回答是否有效呢?也許由於孩子非常害怕像爸爸那樣長鬍子,連爸爸剩下來的胡蘿蔔都吃完了。但是這種具有教訓和強制性的回答,並不是很好的回答方式。而且,“不吃胡蘿蔔會長鬍子”本身就是錯誤的說法,當孩子到朋友家玩的時候,看到朋友的爸爸也長鬍子,會說:“叔叔也是討厭吃胡蘿蔔,才會長鬍子嗎?”等孩子長大明白真相後,很可能會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
“胡蘿蔔中含有豐富的營養,吃了之後,能使你的身體更強壯,能使寶寶快快的長大啊!你看,爸爸媽媽就是因為小時候吃了很多的胡蘿蔔才長得那麼健壯的啊!”
很多孩子都盼望著自己快快長大,長得像爸爸媽媽一樣高大,所以一旦媽媽告訴他吃什麼東西能讓他長得更快的話,他也就有了動力。
“爸爸昨天在外面吃了太多的胡蘿蔔,所以今天不想吃了。來,媽媽陪寶寶一起吃好嗎?”
父母挑食偏食的習慣,常常會影響到孩子,因此父母要儘早克服不好的飲食習慣,帶頭吃多樣化的食品,幫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媽媽為什麼收了我的早餐?
一天,媽媽對5歲的濛濛說:“寶貝,我們早上的時間非常緊張,你必須要按時起床,按時吃早飯。只有這樣爸爸媽媽才能準時上班,而你呢,也才能準時到幼兒園。如果你不按時起床的話,媽媽會認為是你放棄了你的早餐,你已經是一個小男子漢了,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媽媽說完後的幾天,濛濛都表現得比較優秀。但是今天濛濛起床太晚,超過了規定的時間。當他來到餐桌前時,發現餐桌上已空空如也,媽媽早已把他的早餐收走了。濛濛看著媽媽非常委屈地說:“媽媽,我餓了,你為什麼收了我的早餐呢?”
雖然,早餐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應該讓孩子知道,規矩就是規矩,雙方約定好的,是必須遵守的。高效能的父母,必定是講原則的父母。
父母必須懂得,影響孩子最成功的手段就是掌握那些對孩子來說很重要的東西。絮叨的討論和空洞的威脅只能對孩子產生很小的作用,甚至一點作用也沒有。這個結論已在無數家庭中得到驗證。在那些家庭中孩子會把一個家長推到忍耐極限的邊緣,而在另一個家長面前卻像甜蜜的小天使。
“濛濛餓了,那媽媽再給你準備一份。”
既然定了規矩,那雙方都應該遵守。如果父母這次遷就了孩子,那孩子以後就會對已約定的規則產生懷疑,甚至他會以為以後定的規矩也是可以不遵守的。
“對不起,濛濛,我們有約在先,媽媽不能隨意破壞它,我想你也不想破壞它。你餓了卻吃不到早餐,這隻能怪你自己不遵守約定。”
所謂講原則就是一旦立了規矩,就必須執行。鑑於孩子容易忘記預先的約定,也沒有成熟到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慾望,父母需要不時地提醒以幫助孩子記住。但是,提醒只是提醒,一旦孩子破壞了規矩就要按照規矩來辦事。必須讓孩子懂得他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就會知道無論什麼事都不能馬虎,從而形成什麼事都認真的習慣,也就不需要父母的催促和監督了。
謹記:當你平和地要求孩子服從卻被孩子置之不理時,你要用行動,而不是空洞的威脅,去獲得期望的行為。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為什麼要把飯吃乾淨呢?
飯桌上,侖侖看著滿桌子好吃的飯菜,一轉眼工夫,他的小碗裡已經是滿滿的一碗了。剛吃了一半,侖侖就將碗往媽媽面前一推。
媽媽知道侖侖又吃不完了,看著他嚴厲地說道:“侖侖,飯要吃乾淨。”
侖侖撅著小嘴說:“為什麼要把飯吃乾淨呢?”
我不想吃了,可不可以扔掉?
節約是一個人良好的生活習慣、高尚的道德品質、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綜合體現。節約是對勞動的尊重,是對社會可持續發展應盡的責任,也是為子孫後代謀福利。
但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象。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在餐館用餐點菜時要適量;吃不完的飯菜打包帶回家等。
作為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節約的好習慣。
首先,父母自身要勤儉節約,做好孩子的榜樣。其次,指導孩子如何用零花錢。家長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