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小的房子、職稱和別人鬥,這種鬥有時不完全表現在陰謀、伎倆和外在的手段,這種鬥更多的是心裡和自己較勁,知天命是心裡已經不較勁了,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他的狀態,如果你看到一個人狀態是侷促的、緊張的、抱憾的,他的心中肯定打了個結;年老時,“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知天命比“不惑”更高一個層次,“不惑”是從一種動態中逐漸地穩定下來趨於靜態,“知天命”是從靜態的死結上發散開來重新獲得心靈的自由。“知天命”應當是一種從容、曠達,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你都能坦然地接受下來。中國有很多這樣的古人,你不能說他的生活中一切都是如意的,但這個人可以把日子過得很瀟灑,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他的生活境遇可能極其簡陋,但是能看得開。如果知天命之年讓你過簡陋的日子,你內心會平衡嗎?蘇東坡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代表,特點是多大的福都能享,多大的罪都能受,且受罪時非常從容。蘇東坡在杭州當官,過著神仙般的日子。蘇東坡不斷被貶官,最後被貶到天涯海角,還很高興,說我有再大的坎坷都不遺憾,因為此番遊歷是我平生沒有的。蘇東坡看月亮好,今天就叫中秋吧;今天菊花開了,今天就叫重陽吧,這就是他所說的“良天佳月即中秋,菊花開日乃重陽”。也就是說如果自己的心是快樂的,天天都是節日。對於李白來說,很好的中秋月色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個人唱歌、跳舞的時候,月亮都跟著他。突然之間天地聚氣、一堂春色。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何陋之有”,任何時候有一種獲得快樂和幸福的能力在你的身上,你的周遭可以是落寞的,但你的心裡是快樂的。張紹祥被貶官時,一個人在重陽節坐船,寫詩說水面像玉做的盤,他的心是淡定的、坦然的,雖然沒有親朋好友,但他看到素月,皎潔的月光都給他了。即使沒有這些光,他一個人也是孤光自照、肝膽成冰雪——一個人還有生命的光芒,可以自內而外放射出來照出自己的肝膽。他多享受呀,多悠然自得的心情。最後他說了一個願望,船上沒有酒,但我想過節想大宴親朋,可以用天上的北斗七星舀盡西江水遍宴天下,天地山川、一花一草都是座上賓客。我們的悲憫之心投射出去,世間的萬物都是和我們的心有所接的。在這樣的時候,人能不遼闊嗎?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于丹:發現你的心靈(8)
我們問問自己,真活到四五十歲時,我們能做到這種大歡樂嗎?人在倒黴的時候最容易較勁,一定要問問倒黴事為何輪上我?心胸的豁達是自己獲得幸福提升的能力。蘇東坡不會像一些文人慼慼怨怨總在追問“我的鄉關何在”,蘇東坡的觀點是“此身安處是我家”,只要到的地方讓他的心有歸屬,他的這顆心在這裡是快樂的,這就是他的家鄉。這些人心裡的家是在地球之外,是在天際,我不說這是儒家的境界。其實這更接近道家的境界,中國文人生命裡儒道兩種成分從來是相併的,莊子說世間萬物是他的車馬,人心是可以無極的,我們不需要什麼樣的載體。這個載體可能是簡陋的,可能只是象徵符號,比如陶淵明給沒有琴絃的琴起名為“素琴”,喝醉了抱著琴讓朋友走。這樣的舉動,如果以今天的我們來看,這叫不懂事。但陶淵明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呢?陶淵明的家四處漏風,家裡什麼都沒有,但陶淵明自己過得很高興,好讀書不求甚解,自己讀書讀得高興了連飯都忘了吃,這是內心的自得其樂。陶淵明的朋友聽他彈奏素琴聽到什麼音樂了嗎?一段木頭是無聲的,多年以後李白懂得了他,寫了一首小詩,說自從陶淵明辭官重歸田園之後,不計功利得失,天地之間大音無聲大象無形,真正的音樂是天籟之音,是存在於心靈中的感動。音樂家是將音符作載體把心中的感動寫出來,畫家是找到一種色彩和構圖把心中的感動寫出來,詩人是找到文字把感動寫出來,對我們每個普通人來說,心中的感動總會宣洩出來,哪怕只是一段無絃琴。有一種天籟和鳴在你的心中是響徹的,陶淵明喝醉讓朋友離去,李白寫道:“我醉欲言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其實大家想一想,中國古人的生活,我們是羨慕的,但他們那種日子的貧瘠我們是想不到的,為什麼在那樣的貧瘠中有一種大歡樂呢?其實這就是一種知天命以後的灑脫和曠達,只有超越了知天命再往高處走,你聽到別人說什麼話都能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也就說你不像年輕時那麼激憤,跳出來反駁,你會想誰都不容易,他說這樣的話有他的道理,別人有想法、難處。一個人到這個境界就是耳順,聽到什麼樣不同的聲音可以替別人想,這是孔夫子說的六十歲的境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