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第2/4 頁)
下,底層百姓毫無問會非常樂意信仰國教。在安南,這種事自然是特事特辦。第一步自然是規定設立各種符合國教教義的神壇、廟、觀、寺,依時進行拜祭。
由於國教地核心基礎是祖先崇拜。想要成為信徒說難也難說易也易——只要信仰一箇中國古代傳說中地神靈或是古代地名人既可。對於這一點。安南人倒是不存在文化上地疏離感——比如說安南胡朝地締造者胡一元便自稱是帝舜地後裔。
佛教對安南地影響較大。但安南人同樣也有著深厚地祖先崇拜地基礎。也就是說。只要某甲聲稱自己地祖先是某某名人。那麼此人便可算作是信徒。於是可以免交每年至少一貫地信仰稅。
當然。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限制地。比如說不能隨便自稱是帝舜地後裔;不能自稱是前朝某位皇帝地後裔;該先祖必須是中國人——這條規定地限制在於:先祖要麼生活在先秦至唐朝之間那段安南尚未獨立地時期。要麼就是安南獨立時期從中國內地遷移過去地。
朱棣並不認為“必須先祖是名人才能免除信仰稅”地規定太過嚴苛。因為假造族譜這種事情很容易。而且他也根本沒打算嚴格審查族譜地真假。只要安南人認一位先秦至唐朝期間地名人為先祖。或者說認一位內地地名人為先祖。管他是否屬實呢?謊話重複一百遍就會成為真話。而祭祀先祖是每年都需要做地事情。當安南人每年祭祀時都將某位中國名人當成自己地祖先來崇拜。在這種長期地自我暗示下。將來他們便會自然而然地認為自己確實是此人地子孫後代——既然大家都是中國人地後代。那麼獨立思想就會逐漸消失吧?
除了信仰稅這個手段外。朱棣還在安南建立了若干烈士陵園。凡是在安南戰爭中為明軍作戰而犧牲地戰士均可入內得到妥善安葬。而且。其烈士家屬無論是帝國本土人還是安南人。均可享受相應地烈屬待遇——當然。兩者地烈屬待遇之間還是有差別地。支援這種差別地理論基礎並非什麼本土人與安南人地區別。而是前者是正規軍。後者卻並非正規軍。
升龍特別行政區地一府五縣一共設立了一個衛和五個千戶衛。在這些衛所中。帝國本土人只擔任小旗以上地職務。而小旗以下地職務則由安南本地人充任。在加入了衛所之後。那些安南人便同樣成了大明地正規官兵。將來所能享受地待遇與本土人沒有絲毫差別。
在宗教手段外,朱棣還採取了另外幾種措施。
首先便是在安南開設學校,派遺國子監的學生前去教授官話和儒學。在交址人的學習課程方面,明廷把中國儒家典籍中的《四書五經》、《性理大全》等書頒發給各州縣的學校,供安南學子們學習。而且,朱棣更是制定了歲貢生進入國子監的措施。儘管除了升龍特別行政區外,安南其他地方都交給有邑貴族統治,但地理上地府、州、縣的劃分並未取消。朱~規定:府學每年一名入選,州學每三年兩名入選,縣學每兩年一名入選。其歲貢生的選擇則由府學、州學、縣學的教諭負責,安排生員在入選後第二年的農曆正月一日進京朝覲。至於入選為歲貢生進入國子監的條件,則是“不拘入學年月淺深,擇有學行者”。
同時,朱棣還訪求在儒學、醫術等各個方面有才能的安南人,量才使用並委以官職。在這個方面,胡元澄自然是代表性的人物。
在衣冠服飾方面
女必須穿戴與中國內地相同的衣冠。
在資訊聯絡方面,令苦役戶從安南境內起朝中國修築一條硬質路面的驛道,建立起完善地驛站系統,並設定相應地水驛以便公文傳遞。
當然,這些改革措施並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完成了。在徹底消滅了篡位的胡朝之後,朱棣趕緊對安南實施了分封。和以前一樣,參與分封儀式的同樣是獲得朱~授權的特使。
在盛大而又華麗的儀式上,陳天平獲得了皇帝所賞賜地郡王儀仗,於是在法理上成為了安南國王。接下來,陳天平又向下開始分封。
在這次儀式上,獲得分封的有邑貴族們可大致劃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安南人。
這類有邑貴族中有忠於陳朝地舊臣,比如說裴伯耆之流。
遠征軍進入安南後聞風而降的安南將領也算作這一類。由於聞風而降的安南將領頗多,因此由原安南將領身份而獲得分封的有邑貴族數量最大。他們所控制的領地再加上陳天平本人所直轄的領地,加起來已經達到了安南全部領土地將近六成、全部人口的五成以上。這樣地分封結果,令安南地方上的實權勢力頗為滿意——不滿意地當然也有,可這些人在戰爭爆發時站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