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第1/4 頁)
得是。因此張輔與沐)夾岸迎戰,而柳升則以水師橫衝其陣。
胡軍錯估了形勢,以為趁著明軍軍中爆發疾疫時可以佔些便宜,誰知明軍的作風如此硬朗,竟然迎頭逆襲。結果此戰胡軍繼續大敗,損失數萬人。眼見形勢不妙,打老了仗的安南兵們便熟練地再次開始“轉進”。由於此時天旱水淺,戰敗的安南士兵們便紛紛棄舟逃走。可明軍追擊時江水忽然大漲,於是乘勢急進。在岸邊靠兩條腿趕路自然比不上在江中乘船的速度,結果除了少數機靈的安南士兵離開江岸逃遁之外,此次進犯的安南兵竟大多被殲。
接著,明軍又發揚痛打落水狗的精神,於五月追擊至日南州奇羅海口。相比較而言,南宋殘軍在海上倒是飄蕩了很長時間,可胡氏想要海上多芶延殘喘幾天卻也成了妄想。當明軍追擊至羅海口時,安南軍隊殘部自然是全軍覆沒。不過,大袖卻不是那麼容易被殺死或捉住的。儘管胡朝軍隊殘部在此役中全軍覆沒,可胡氏父子竟然再一次逃脫了。
不過這一次,胡氏父子卻僅以數舟逃遁。憑著這點實力,哪怕是去做海盜也只能做個小海盜,想要東山再起是很難了。然而到了這種地步,胡氏父子哪怕想當海盜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朱~對於是否能抓住胡一元、胡漢蒼父子並不是很在乎,但對於抓獲胡元澄卻有著強烈的興趣。更何況,哪怕皇上不在意偽胡政權的偽太上王和偽王,可底下的將領們卻是很在意的。
經過鍥而不捨的追索,明軍終於在當地百姓協助下擒獲了胡一元及其長子胡元澄,不久後又擒了偽胡政權的國王胡漢蒼和偽太子胡。待偽胡政權的主要人物都齊聚一堂後,張輔便歡歡喜喜地將他們全部檻送京師。
至此,安南遠征行動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偽胡政權徹底成為歷史。(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
首發
第十四章 文治武功
輔在三十一歲時遇到了一個機遇,而他也緊緊地抓住遇。如今,他已經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軍事能力。明軍出師僅一年,在自身傷亡極小的前提下大獲全勝,消滅了篡位的胡氏政權。
如果說消滅了篡位的胡氏政權是武功的話,那麼接下來對安南的治理工作自然是文治。
按之前的約定,安南將升龍府以及五府縣城劃拔給明朝中央政府直轄。當時安南有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六十八,劃拔一府五縣給明朝中央政府直轄,陳天平根本就不在乎。不過,朱~倒是蠻在乎的。
升龍府是日後的河內,其重要性和可發展性自然不言而喻。至於說那五座縣城,倒也沒什麼特殊之處,也就是位於海岸邊上並且有著天然良港罷了。
其實安南有著不錯的礦產資源,但朱棣對此卻沒怎麼動心。在古代,交通問題不解決,再好的資源也沒辦法利用——其實別說是古代了,即便是二十一世紀,西伯利亞的自然資源不也同樣受到環境的限制因而沒能充分利用嗎?在沒有解決運輸成本之前,朱棣對於金、銀、銅這三種可鑄幣金屬之外的礦產確實沒太大的興趣——他可不是那種“吃著碗裡、看著鍋裡”的那種人。
由於陳天平已經加入了大明帝國的有邑貴族體系,因此在消滅偽胡政權後,為了保證人頭稅的正常徵收,大明便對安南進行了一次人口大普查。除大普查之外,由於安南沿海的五座縣城以及升龍城已劃拔給明朝中央政權直轄,因此又對這些地區採取了與內地相同地黃冊制度來辦理。官府把這些地區百姓的姓名、年齡和籍貫,記載到簿冊,並按這些資料,製成證件,由人丁持有,以備官府查核。若發現某人的證件與簿冊所載不符,便貶為奴隸。
為了方便管理,明朝將安南境內的直轄區域統一歸屬於升龍城管理,將之稱為升龍特別行政區,其最高行政長官稱之為總督。升龍特別行政區內共計一府五縣,升龍府境內設一升龍衛,另外五縣則分別設立一個千戶所。
升龍特別行政區之上沒有省級機構,而是直接歸中央管理。簿冊編制完畢後,即抄成一式三份,一份黃色封面的交到中央戶部,其餘兩份封面為青色,分別交給總督府及各港儲存。每十年更新田丁的數目。
除去升龍特別行政區外,從法理上講,安南其他的區域則由包括陳天平在內的有邑貴族自行管理。不過,朱棣卻模仿了歐洲的模式,透過宗教手段來影響封建采邑制度下的百姓。
現在是永樂五年,不信仰國教地無信者需繳納信仰稅一貫。對於社會最底層地百姓來說,一貫已經是很大一筆錢了。在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