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們不利的條款,我們就先責怪美國人欺負我們不懂國際規則。其實,我在美國也參與過很多合同的簽署,並且在美國已生活了20年,至
少以我個人的經歷,我發現多數美國人是講究誠信與平等的,他們實際上會希望我們能清楚地提出有利於我們的條款,然後與之討價還價
,並最終得到一個經過雙方妥協且都能接受的協議。他們不希望在協議中出現任何含混不清的語句,這會給未來帶來麻煩、帶來不確定性
。他們也不希望簽訂對對方過分苛刻的條款,以至於在未來迫使對方翻臉違約。
以往的經歷是,我們在國際上一旦遇到協議執行問題,就常常在國內指責對方當初簽約時以強凌弱,但事實並不一定總是如此。
我們的行政部門與企業應切實意識到法律和合同簽署過程的重要性,而不是在事後出現問題時怨天尤人,比如,我們的商務部、外交部應
該有大量的法律談判人員。雖然各部委內現在都有法律人員,但他們基本上只管起草國內的法規而不參與真正意義上的商務談判。即使出
現國際法律糾紛,也很難見到他們的身影。律師在國際商務、外交談判中應該具有更重要的地位。由於他們受過良好的法律思維訓練,可
以將未來多種可能出現的問題考慮周到,為解決未來糾紛提供很好的幫助。不要在事後罵人家逼我們簽署不平等協議,甚至事後設定規章
制度使原來的協議無效,我們也應該先從自身找原因。
北京大學張維迎教授曾經和他的研究生對北京市海淀區法院有關的合同糾紛進行過專題研究。他們發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
之前的合同糾紛中,被告方最常用的辯護詞是“簽約的時候雙方都知道這個合同只是個形式,做個樣子,沒人把它當一回事。可今天對方
居然藉此控告我們,這顯然違背了當時雙方心照不宣的潛規則”,這真是讓人啼笑皆非。當然現在情況好多了,這樣辯護的人越來越少,
但這是非常有啟發意義的現象。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應該更強調律師的作用。這是今天全球化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在觀念上要意識到
這一點。
中國正在享受全球化所賦予的機會,只要我們能把握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中國的前景是非常樂觀的。改革開放短短二十幾年
,我們就發展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第三大進口國、第四大出口國,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今天的中國改革開放就能強盛,而晚清、民
國的中國也進行了改革開放卻不成功?面對成績,我們當然應該珍惜當今的國際秩序,要理解正是在這樣的秩序下,中國目前的以外貿為
主導的發展模式才得以進行下去。我們不要因為民族情結而去破壞這來之不易的大秩序,去盲目追求“多極世界”,那樣做只會搬起石頭
砸自己的腳,使社會就業問題遭到重創,後果將會是災難性的。
開放與財富
審視中國的海外利益
隨著全球化的逐步推進,中國在全球範圍有了越來越多的海外利益。記得幾年前,媒體一提到海外利益這個詞,幾乎所有人就會
想到美國今天的所作所為,或者100多年前英國的全球擴張。但今天為了經濟和資源利益,中國也越來越多地走向海外,使中國從歷來
的跨國公司受授者換個角度變成了跨國公司經營者。於是,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些問題:中國如何在海外拓展?海外利益究竟如何保護
?中國的國際定位又應該是什麼?
經濟利益:對外政策的首要考慮
我們需要從中國的對外政策說起。
無可否認,中國的對外政策這些年來慢慢變得更加務實,這是對國計民生非常好的事情,但還是過於以意識形態為主線。在今天
,經濟利益應成為對外政策的首要考慮,中國的對外政策應該進一步轉變為以對外經貿為主線,為解決中國的就業問題與提高人民收入水
平而服務。
我們不妨把國家看成一個大公司,從大公司管理的角度來理解國家治理的問題。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間的貿易交往越來越多,
其他國家就像是中國這個“大公司”的“客戶”,因此外交部的工作首先是做好“客戶服務”,保證各國市場能最大限度地對中國產品開
放、為中國產品找到最廣泛的世界市場,同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