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美,沒什麼可挑剔的,不存在什麼問題,但從另一方面看就有問題。只要對生活熟悉了,就能舉一反三。比如說,家長們都希望孩子成長進步,經常給他講一些正面的東西,灌輸一些正確的做人道理,整天管得很嚴,講得很細,不讓他接觸一點社會不良的風氣,從家庭教育的角度看盡善盡美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小孩大了,進入社會總要接觸生活實際,到時他覺得不像你所說的那個樣子,就會對你過去的教育一下子產生許多疑問,有的甚至會變得玩世不恭起來。有這方面實踐的人,在研究院校教育時會很容易推斷,為什麼我們院校培養的學員有的連隊不歡迎,覺得不如部隊戰士中直接提的幹部好。尤其在思想方面,承受困難和抵禦歪風的能力要弱一些。其原因,也是由於“無菌培養”所致。所以,有了前者經驗的人,對後者不用調查也可推斷出來。這些說明,你對生活越熟悉,對矛盾的推斷力就越強,掌握問題的主動性也就越強。
第三是可增強貯存性。人類社會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有一些矛盾和問題會重複出現。“歷史上常常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指的就是這個道理。今天我們把這個問題處理了,過一段時間可能又會出現。社會矛盾是多方面的,但解決問題的方法卻是一個時期有一個重點。現在,著重解決信念問題,過一段時間可能解決另一個問題。只要親身經歷得多,對實際生活了解得多,即使今天發現的問題暫時用不上,但明天可能會用上;今年用不上,明年可能會用上。一遇到這個問題,腦子裡馬上就跳出來了,這樣我們的工作就會取得很大的主動。
第二個環節是“廣聞”。也就是廣泛的調查研究。剛才講了親歷是非常重要的,但人們不可能事事去親歷。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大量的還是要靠廣聞。所謂廣聞,就是廣泛地聽、廣泛地調查研究,它同樣可以起到親歷的作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伊尹,是商湯的重要輔臣,他原來是奴隸,沒有文化,給奴隸主當廚子和招待所的招待員,為不少來訪的首腦端菜上飯,瞭解了好多天下的事,經過認真思考,他對國家建設很有見解,輔佐商湯建立了商王朝,是歷史上的一位名人。
關於調查研究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怎樣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問題,特別是發現重大問題並且瞭解到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有的同志可能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在這個方面我感到有三個問題:
一是要糾正重結論、輕聯絡,重定性、輕定量的傾向。這裡所講的“結論”是指傾向性的意見或看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透過調查對這是不是“問題”形成估量。一般情況下這個要求大家容易做到,但是透過調查得出結論,一定要在調查事物相互關聯方面下功夫。定性必須和定量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使我們對問題的大小、寬窄、影響程度有個量的感覺。也就是說,只有把寬大的正面一個一個地弄清楚,才能在一定範圍內認識這個問題的重要性,達到既瞭解清楚是不是個問題,又瞭解清楚這個問題的重要程度,從而有個科學的計算。有的同志在調查中滿足於發現了問題,卻容易忽視瞭解形成這個問題的諸種因素,這樣就會對造成問題的各方面原因缺乏定量分析,因而就無法更深刻地認識問題的本身,也就很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說基層忙亂,我們到連隊調查很容易瞭解到這個問題,但這個問題是怎樣形成的呢?有些同志瞭解就比較少。所以從60年代起,大家一直講基層忙亂的問題,但解決的辦法卻不多,或者是雖然找了些解決辦法,但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感覺主要是對形成這個問題的寬闊的正面瞭解不夠。這樣對問題的實質和主要癥結就很難找準。為了搞清這個問題,有一年我們下部隊搞過一次調查。首先,我們把連隊工作量和有關單位做了比較,感到,一個連隊就百十號人,都很年輕,而且都是從地方挑選來的比較優秀的年青人,管理者除了班長、專業軍士、排長外,還有3名連隊幹部。無論與農村、工廠基層的車間相比,工作量並不比上述單位大,幹部配備量都不比上述單位少,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忙亂呢?我們按照柳比歇夫的時間運籌法,分工每人跟一個幹部(包括排長),對他們每天的時間一分鐘一分鐘地統計,然後綜合起來看它究竟是哪些問題。一個星期後算一下就看出問題來了。一是忙在上級機關政出多門上。機關部門多,綜合協調能力差,幾十個部門線條式地爭相下達任務,使下邊窮於應付。二是忙在形式主義上。連隊幹部大量的時間忙到了檢查衛生、追求到課率。比如基礎訓練年年搞,本來講課時去一個幹部講就可以了,但現在卻是連隊幹部人人都到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