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3/4 頁)
作法,因為把信仰信以為真是可怕的。今天,作為基督教失去恐懼感的象徵,人們找到了為信仰辯護的另一種嘗試。即便信仰是謬誤,人們終生都會受用這一謬誤的巨大好處和福祉。這樣,似乎正是為信仰的安撫作用著想,也應當把信仰維持下去——這就是說,不是出自有可能產生威脅的恐懼,而寧可說是出自對施放刺激的生命的恐懼。快樂主義的轉變,這種來自快樂的證據即是衰敗的徵象。因為信仰取代了力即是動搖了基督教觀念的恐懼的證明。其實,由於這一轉變基督教已趨向衰竭。因為,人們滿足於麻醉性的基督教,因為人雖具有力,但既不是為了探索、戰鬥、無畏、獨行的宿願,也不是為了巴斯噶主義,而是為了這種冥思苦想的自我嘲弄,為了信仰對人的作弄,為了擔心成為〃莫須有的被譴責者〃。但是,有責任安撫病態神經的基督教,根本不需要像〃受難基督〃那樣可怕的解決辦法。這就是歐洲的佛教到處取得進展的原因。
〈546〉
把一種現象要麼解釋為行動,要麼解釋為受動(——也就是說,任何行動都是受動)。這種解釋說:任何變革,任何他變,皆以有一位倡導者為前提,一位賴以進行〃變革〃的人。
〈589〉
〃目的和手段〃
〃因和果〃
〃主體和客體〃
〃行動和受動〃
〃自在之物和現象〃
(這都是)闡述(不是事實),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許是必要的闡述?(作為〃起儲存作用的〃)——一切都是按權力意志的意思。
〈643〉
權力意志解釋說(假如要施教於某個器官,這就涉及解釋的問題了):由它來劃定界限,確定法度,明確權力的差別。單純的權力差別本身恐怕還不能有這樣的自我感覺。因為,必須存在一個希望增長的物,由這個物按照它自己的價值來解釋每個希望增長的某物。這就一致起來了——其實,解釋乃是用於主宰某物的手段。(有機的過程始終以解釋為前提)。
〈632〉
連續,這種〃規律性〃只是一種形象的表達方式,就好像這裡真有規則可以遵循似的。因為既沒有事實,也沒有〃規律性〃。為了表達一再反覆的序列,我們發現了表現這一序列的公式。這樣,我們就沒有發現〃規律〃,更不用說發現作為產生序列反覆原因的力了。至於事物總是如此如此地發生,這裡的解釋是這樣的:一個人似乎由於順應某個規律,或立法者,總是如此如此地行動。同時,他除了〃規律〃而外,似乎有進行別的活動的自由。但是,說不定正是那種如此如此(不是別的什麼)卻來源於此人本身,即這個首先不考慮規律而如此如此行事的、具有如此如此特性的人。這不過表明:某物不可能同時也是別的什麼;不可能一會兒幹這件事,一會兒幹別的;既非自由的,也非不自由的,而就是這個如此如此。錯誤隱藏在苦心編造了主體這件事之中。
〈638〉
假如世界擁有一定數量的力,那麼顯然在某個位置上的任何權力的推移,都決定著整個體系——也就是說,除了接踵相續的因果關係而外,本來還有一個彼此並列,彼此連線的依賴性。
〈554〉
顯然,就因果關係來說,自在之物之間不可能有什麼聯絡,現象之間也沒有什麼聯絡。其結果是,信仰自在之物和現象的哲學內部,〃因果〃概念就變得沒有用處了。康德是錯誤的——其實,經過心理學方式的核查,〃因果〃概念只來源於隨時隨地都相信意志影響意志這種思維方式。——這種方式只相信活的東西,說到底只相信〃靈魂〃(而不相信物)。在機械論世界觀(它就是邏輯學及其在空間和時間方面的運用)看來,那種概念就會簡化為數學分式——利用這種公式,正如一再指出的那樣,從來也不會明白什麼,但也許會規定什麼,歪曲什麼。
〈631〉
某些現象的不變的先後次序並不證明〃規律〃,而是證明兩種或多種力之間的權力比例。說〃但正是這種比例要保持相等!〃這無非是說:〃同一個力不可能同時也是另一種力〃。——這指的不是前後連續,——而是指依賴連續。指的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別的連續時刻不是作為因果關係而互為條件的……
〃行為〃同〃行為者〃相割裂,事件同肇事者相割裂,過程要同某種東西分開來,它不是過程,而總是實體、物、肉體、靈魂等等,——試圖把現象理解為〃存在物〃、〃凝滯物〃的推移和位置交替。因為,這個古老的神話確定了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