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2/4 頁)
彼此雜處的後果,類比——。
〈620〉
力,一向就是確定的嗎?不,是結果,它被譯成一種全然陌生的語言了。但是,按步就班的習俗把我們嬌慣壞了,以致見怪不怪了。
〈410〉
我對認識論的教條表示深深的懷疑,過去我喜歡不時向這個或那個視窗張望,防止自身陷入圈套。我認為這些教條是有害的,——而最終則認為一種工具能對自身的適用性提出批評,這可能嗎?相反,我知道無背景思想的認識論懷疑論,或教義學還從未出現過。——知道這種懷疑論,或教義學具有次等價值。人們確實要認真思考一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基本見解:不管是康德、黑格爾,還是叔本華——不管是懷疑論保留主義態度、歷史化態度,還是悲觀主義態度——它們皆起源於道德。我沒見過什麼敢於無情批判道德價值感的人。因為,嘗試著研究這種情感形成史的人,(譬如英國和德國的達爾文主義者)為數很少。我一見到他們,就立刻要背過身去的。
怎樣解釋斯賓諾莎的立場(即他否認和拒絕道德價值論斷)呢?(這乃是他的辯神論的一個結果!)
〈470〉
我痛恨老是呆在任何一種世界總觀裡面。相反的思維方式具有魅力,因為,它不讓自身失掉具有神秘魅力的特徵。
〈555〉
關於認識的空談是最大的空談。人們想弄清自在之物的來歷。但是,看啊!根本就沒有什麼自在之物!不過,假如真有那麼一個自在,一個絕對之物,那麼它因而也就是無法認識的!絕對之物是無法認識的,否則就稱不上是什麼絕對的!但是,認識總歸是〃有目的的、受條件限制的〃——;一個這樣的認識者希望,他要認識的某物同他毫不相干,並且希望它不是同任何人都毫不相干。因為,有兩點值得一提:一,據說,希望認識和要求某物同本人毫不相干;(可那時認識的目的又是什麼?)二、因為同任何人都不相干的事物根本不存在,所以也是根本無法認識的。——認識就是有目的的〃受條件限制的〃。它是感到受限制乃至決定同我們發生關係的東西——不管怎麼說,它是對條件的論斷、描述和意識(而不是對人、事、〃自在〃的研究)。
〈556〉
〃自在之物〃的運動,也同〃自在含義〃、〃自在意義〃的情形一樣。〃自在的事實〃是沒有的,而始終必須首先植入一種意義,才能造成事實。
〃這是什麼?〃的提問,就是從他人角度出發設定的意義。
〃真髓〃、〃本質性〃俱是遠景式的東西,它們以多為前提。基本的問題一直是〃對我來說這是什麼?〃(也就是對我們,對一切有生命的東西等等來說。)
事物,只有一切人都把他們的〃這是什麼〃對它做了提問和得到答案以後,才算是明確了。假如唯一的一個人缺少他自己同一切事物的聯絡和遠景,那麼這個事物就始終還是不〃明確的。
簡言之,一事物的本質不過是關於〃此物〃的見解而已。或甚至可以說:這個所謂〃它關係到〃本來就是〃它是〃,這個唯一的〃這是〃。
人們不可以問:〃到底由誰來解釋?〃而是要問解釋本身。它是權力意志的一種形式,它有生命(但不是所謂〃存在〃,而是一個過程,一種生成),生命就是衝動。
〃事物〃的產生完全是設想者、思維者、願望者、感覺者的事業。〃物〃的概念本身就像一切特性一樣。——連〃主體〃也是這樣一種被創造的東西,一種像一切他物一樣的〃物〃。因為,它是一種簡化,因為描述這個會設定、會構想、會思維的力本身,同所有其他個別的設定、構想、思維本身是有區別的。這就是說,(主體)所描述的就是不同於一切個別的能力。因為,從根本上說,(主體)綜合了同一切還應期待的行為相關的行為(行為和相似行為的可能性)。
〈1036〉
由我們熟知的世界出發是不可能證明仁慈的上帝的。因為,今天你們發展到這種程度乃是受人強制和驅使的結果。但是,你們從中會得出什麼結論呢?對我來說,上帝是無法指證的——認識的懷疑論。你們大家害怕〃從我們熟知的世界推論出完全另一個樣子的、可以指證的上帝,一個至少是不仁慈的上帝來〃——而且,簡單說吧,你們死抱住你們的上帝,並且為了他而構想出一個我們所不熟悉的世界來。
〈240〉
假如認為人們無法提出對基督教信仰的反證,那麼巴斯噶則卻認為當基督徒是最聰明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