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3/4 頁)
具有猶太人的偽善了(——在埃及?)
〈571〉
拿我們根本不瞭解的物來籠統強調生命,是因為這樣做有個優點。因為這樣一來誰也認不清物是什麼,這是康德的愚蠢之處,是著意迎合道德形而上學需要的結果。
〈188〉
人們對基督教以外的所有生命的評判是大大不以為然的。因為,把自己的宿怨設想得很卑鄙,這並不使他們感到滿足,他們絕不需要對一切異己來一次總體誹謗……下賤和狡詐的靈魂同神聖的枉自尊大相安無事,第一批基督徒就是見證。
未來:他們在這方面可以大撈一筆。他們是世間最骯髒的一類人。基督的一生可以這樣來概括,他爭得了預卜的權利,因為他的行為就是讓預卜能夠獲得權利……
〈66〉
〃請你們放簡單些吧!〃——複雜的、不可捉摸的腎臟檢驗器向我們提出這種要求,這種要求就是簡單的傻氣……你們放自然些吧。可是,假如恰恰是〃不自然的〃,又怎麼自然得了呢……
〈197〉
心理學的前提:無知和非文化,恬不知恥的不學無術。因為,大家想像得出,雅典城中心有這樣一些恬不知恥的聖徒。
——猶太人那種〃選民〃的本能:他們為自己佔有了一切美德,並且認為,世界其餘部分都是他們的對立面,這深刻表現出卑鄙的靈魂;
全然缺乏現實的目的,實際的使命,因為人們要實現這些就需要一種不同於小人的美德。——國家剝奪了他們從事此種工作的權利:儘管如此,這個恬不知恥的民族照幹不誤,好像他們本來就無求於國家似的。
〃好啦,你們可不要變得像個孩子啊!〃。啊!我們距離這種幼稚的心理學多麼遙遠啊!
〈298〉
〃為道德而道德〃——是他們非自然化的重要階段。因為,道德甚至作為最高的價值出現。這個階段,道德本身貫穿著宗教。比如,猶太教。同樣,也有這樣的階段,其間道德又使自身脫離宗教,對道德來說,任何上帝都不夠〃道德〃。於是,道德轉而偏愛非人格的理想……如今的情況就是如此。
〃為藝術而藝術〃——這一原則具有相同的危險性。因為,這樣一來,人們就把一個虛假的對立搬進了事物,結果造成對現實性的否定(〃理想化〃到了令人討厭的程度)。假如人們由現實的東西得出一個理想,那麼人們就會攻擊現實,使其貧困化,詆譭它。〃為美而美〃,〃為真而真〃,〃為善而善〃——這是憎恨現實的三種形式。
——藝術、認識、道德,三者都是手段。因為,人們不認為它是提高生命的意圖,人們把它們相應地變成了生命的對立面,變成了〃上帝〃。——似乎就像更高世界的啟示,而這個世界又透過這些啟示增長了某些見地。
〃美和醜〃、〃真和假〃、〃善與惡〃——這些區別和對抗暴露出生命和提高的條件,非指一般人的,而是指一種堅實、持久、排斥對立的綜合體的。由此引起的戰爭乃是根本的:是使強化孤立的隔絕手段……
〈203〉
這些渺小的群畜道德根本不會導致〃永恆的生命〃,可它們就這樣登上了舞臺,某某具有美德,這也許是很聰明的作法,但是對這場戲的觀眾來說,無論如何這仍舊是所有演出最可笑的一幕。假如這場戲演得就像完美的可愛的小綿羊般的溫順,那麼人們無論是上天,還是入地,都不會得到特權;因此,人們充其量不過是一隻小巧可愛長著角的傻綿羊而已——前提條件就是,人們不要虛榮心十足,擺出執法者的派頭大出洋相。
這裡,渺小的道德,由於花花綠綠的裝點顯出光怪陸離的樣子——活像是神性特質的反照!
原則上說,每種美德的自然意圖和功利性都是緘默的;它們只有相對神性的戒條、神性的榜樣、彼岸和宗教財富。這才是有價值的。(五光十色;真好像事關〃拯救靈魂〃的大事似的。不過,這只是以儘可能多的美妙情感來〃保持〃康寧的手段。)
〈182〉
猶太教的傳教士們都懂得把自己要求的一切都說成是神性的章程,當作針對上帝戒條的後果效應……同理,服務於儲存以色列和以色列的生存可能的東西(譬如,一系列〃儀式〃;割禮、犧牲崇拜——此乃民族意識的中心)不是引薦來作為自然,而是成了〃上帝〃。——這個過程繼續著;在〃儀式〃的必然性未被感覺到的猶太教內部(即作為針對外界的離群索居),可以設想一種教士般的人來,他們對貴族的態度很像〃高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