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第3/4 頁)
紐帶,透過感激之情,透過我眼見的不可取代性和絕對的貧乏而同他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了。
在同一時間,我似乎難分難解地糾纏於我的哲學和教職——囚在了我生命的偶然和權宜之計中了。——我不知該怎樣出脫,而且已經疲憊不堪,已經枯竭了。
同一時間我還意識到,我的本能想要達到的結果是叔本華的反面。為生命辯護,甚至在叔本華的最可怕的、模稜兩可和最有欺騙性的現象中——對付它們,我已掌握了〃狄俄倪索斯〃的公式了。
有人認為〃自在之物〃必然是善良的、極樂的、真實的、統一的,而叔本華則把〃自在〃解釋為意志,這是決定性的一步,只是他不懂得意志的神性化。因為,他依然困在道德基督教理想的囹圄中,在基督教價值的統治之下,叔本華站得很遠,以致當自在之物對他來說已不再是〃上帝〃時,他才不得不把它視為壞的、愚蠢的、絕對要不得的。他不知道還有無限多的別的可能,甚至有成為上帝種類的可能。
〈507〉
〃我認為某物是如此〃,這樣的估價乃是〃真理〃的本質透過估價表現出來的儲存條件和增殖條件。我們的一切認識器官和感官,只有就儲存條件和增殖條件而言才是發達的。對理性及其範疇的信仰,對辯證法的信仰即邏輯學估價,僅僅證明由經驗證實的上述信仰對生命具有的功利性。它們並不是這些信仰的〃真理〃。
有人認為一定有許多信仰存在;認為可以判定;有人認為缺乏對一切基本價值的懷疑——因為,這是一切有生命之物及其生命的前提。如此說來,主張某物應被認為是真實的,就是必然的了。——我可不是說,某物是真實的。
〃真實的世界和表面的世界——我把這種對立的來源追溯到價值關係。我們把我們的儲存條件一概反映為存在這一級別認為我們必須堅持我們的信仰,藉以求得興旺發達。我們由此推論,〃真實的〃世界不是可變的生成的世界,而是存在的世界。
〈14〉
價值及其變動始終同設定價值權力的增長成比例。
非信仰的標準,業經許可的〃精神自由〃標準,乃是權力增長的表現。
〃虛無主義乃是至高無上的精神威力、精力最充沛的生命的理想——部分是破壞性的,部分是嘲弄性的——。
〈2〉
虛無主義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最高價值自行貶值。
沒有目的。沒有對目的的回答。
〈13〉
虛無主義描述的是一種病理學上的中間狀態(——病理學就是極度的概括,就是推論出沒有任何意義——)。儘管生產性的力還不夠強大,——儘管頹廢尚在遲疑,並且還沒有找到自己的輔助手段。
上述假說的前提是,沒有真理。事物沒有絕對的屬性,沒有〃自在之物〃。——這即是地道的虛無主義,而且是極端的。它決定了事物的價值,適合這些價值的現實性現在沒有,以前也沒有。價值不過是站在價值設定性一邊的力的象徵,是生命目的的簡化。
〈22〉
虛無主義。它有雙重意義:
A.虛無主義是精神權力提高的象徵:積極的虛無主義。
B.虛無主義是精神權力的下降和沒落:消極的虛無主義。
〈23〉
虛無主義乃是正常狀態。
它可以作為強力的象徵,精神之力可能急劇上升,致使迄今為止的目的(〃信念〃、信條)與力不相適應。(——因為,一般來說,信仰所表現的乃是對生存條件的強制,是對某人發榮、滋長、獲得權力所處的種種關係的權威的屈服……);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成為強力不強的象徵,不足以生產性地再次設定目的、信仰。
它作為巨大的破壞力會達到相對之力的最大值:積極的虛無主義。
它的對立面則是疲憊的虛無主義,它不再進擊,它是有名的佛教形式。這是消極的虛無主義,是弱的象徵。精神之力可以是倦怠的、衰竭的,以致使迄今為止的目的和價值都變得不合適了,再也得不到信仰了——。因此,價值和目的綜合(任何強大的文化都以此為基礎)自行消解。於是,各種價值爭鬥不休,分崩離析——。一切振作了精神的、恢復了原氣的、有可慰藉的、吃了定心丸的東西,身著形形色色的外衣,宗教式的、或道德式的、或政治式的、或美學式的等等,粉墨登場了。
〈763〉
從工人的未來出發。——工人應當學習士兵的感覺。一份酬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