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我是一名待罪宰相,不應當和宦官交往,怎麼知道他們是否賢良呢?皇上可以下詔都知、押班(這些都是宦官的職稱),只要是他們所薦舉的監軍,如有不勝任其職務的,與監軍共同治罪就是了。”仁宗採納了呂夷簡的意見。
第二天,都知、押班在仁宗面前叩頭啟奏,主動請求罷免在軍中監軍的宦官。
殺一個監軍,雖然有殺雞駭猴的用處,但其他監軍依然還在,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直接下令全部撤回他們,以後軍中再有敗仗、損失,宦官們就會為不該撤掉他們找口實。呂夷簡一招簡單的博弈主體轉換術,巧妙地避免了自己直接與宦官為敵,讓他們自己掂量輕重,主動請求撤回。
類似的招數其實很多。經濟危機下,很多企業負責人有意出臺一些臨時的規章制度,諸如減薪、減福利、減少報銷專案等,讓員工感到前途無望,於是主動請辭,目的也是為了避免直接與員工發生矛盾。
均衡破綻:關羽大敗走麥城
決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實現多個目標,達到多個指標,但所有目標不可能同時實現。目標的實現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個時間完成這項,那個時間完成那項,總體目標最終在一個大的時間框架內完成。在此過程中,由於一時過於關注一個目標而失去均衡原則造成悲劇的案例可謂比比皆是。
尋找身邊的案例,會看到這種情況:有人為自己確立了三年賺50萬的目標,可是當賺到第一個10萬的時候,身體的健康狀況忽然發出警告。但他想:“等我有錢了,什麼病醫不了呢?”仍然不顧身體狀況繼續辛苦工作,結果不久身體就垮了。一個目標失衡,導致整個目標體系癱瘓。
一個養殖企業老闆與其參股的董事之間因企業的發展戰略問題發生矛盾。矛盾的焦點在於:老闆希望一下子把企業做成跨越行業的產業集團,但是董事們不願意冒險,認為企業在資金、人才、技術、電力等各個方面還跟不上,所以極力反對。
老闆認為,資金可以透過貸款、融資、自籌等方法解決。只要有了資金,就可以把其他相關的企業儘快辦起來,讓企業早日產生效益。至於其他一些問題,相信都可以在發展中得到解決。但是董事們認為,現在還不具備辦更大企業的條件,首先,融到的資金如果全部投入到新企業中,那麼以後遇到急需大量資金但又無法籌措到錢的情況,企業的生存就會遭到重大打擊;其次,人才、環境、技術等都是難以逾越的障礙,所以不能盲目發展。
老闆最終認識到擴張戰略中有諸多不平衡因素,暫時擱置了計劃。
這不是一個個案。很多人士在第一次創業中一帆風順,但是在實現第二次跨越時卻倒下來。問題就在於,他們缺少整體發展、平衡發展、系統發展的思路。在單打獨鬥的情況下,由於只涉及一個行業、一個領域,只處理一種關係,依靠精打細算可以獲得成功。然而,要發展成大的企業集團,思路會有很大不同,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把握全域性,考慮每一個要素、每一種關係。如果只看到幾個好的條件而對其他問題的重要性認識不清,就可能在發展中遭遇大的挫折。
變通規則:魯哀公救火知變通(10)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大敗曹軍,曹操退出漢中,劉備自立漢中王。六月,劉備又派孟達、劉封攻佔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進一步擴充套件勢力。
七月,孫權欲攻合肥,魏軍調兵佈防。此時,鎮守荊州的關羽認為機不可失,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自率主力北伐,進攻荊襄。
八月,連降大雨,漢水暴漲。關羽藉助天時地勢,水淹七軍,于禁欲退無路,被迫投降。龐德戰死。關羽乘勝圍攻樊城,曹仁死守,關羽猛攻不克。
期間,魏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降於關羽,陸渾人孫狼等也殺官起兵,響應關羽。關羽一時“威震華夏”,令曹操深感威脅,一度準備遷都,被司馬懿諫止。司馬懿獻離間計破壞孫、劉聯盟,曹操採納,派使者去見孫權。同時指令徐晃率軍援救曹仁。
孫權得到曹操的信後,正中下懷,謀攻關羽。關羽自知孫劉聯盟不固,看到東吳大將呂蒙屯兵陸口,再三囑咐麋芳和傅士仁小心提防東吳,並將大部分軍隊留在南郡,還沿江設防,二三十里設一崗哨。呂蒙探知關羽防守嚴密,佯稱病重,回建業養病,而薦陸遜代替自己。陸遜到任後,派使者給關羽送去了禮物和一封信,恭維關羽水淹七軍之戰,勉勵關羽取得更大勝利。關羽高傲自負,認為陸遜是無名晚輩,於是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